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政引领力、聚焦科技与人文的高质量融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化发展,2025年11月15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代表,与到访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科技与人文面对面”工作室成员展开“科技强国·思想领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融合互鉴”联学共建活动。活动在校区探海楼举行,由哈工大(威海)马院党委书记吴琼主持。

在“百年荣光 四秩芳华——威海校区宣传片”的放映中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吴琼首先对兄弟院校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肯定并支持此次活动的开展。随后,哈工大(威海)马院院长潘文华与山大马院党委副书记王海宁分别致开幕辞。潘文华表示,联学共建对于提升马院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建立起“点对点”“面对面”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学科互动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王海宁介绍了“科技人文面对面”工作室建设和本次活动的相关情况,表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思政引领力密切相关,希望大家以思想为炬,点燃科技之火,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迈上新台阶,并表达了对接下来双方进一步联学共建的期待。

活动以“主旨报告+主题研讨+参观学习”的方式展开。
在主旨报告环节,哈工大(威海)信息学院罗清华教授以《国内首颗面向海洋目标探测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威海壹号”》为题,系统介绍了卫星的研制背景、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并立体化呈现了其在蓝碳监测、海上救援等领域的业务化应用成果。山大马院闵琪副教授作了题为《从〈资本论〉到“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传承与飞跃》的报告,从理论维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内涵,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剖析了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到“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并强调科技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主题研讨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程教育融合路径”“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与科技报国”展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程教育融合路径”主题研讨环节,哈工大(威海)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慈艳艳介绍了学院的成立历史和发展状况;与会教师各自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诸多教学创新方法;哈工大(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薛爽、温东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闵琪、张政、尤文梦、武晓玮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进行了讨论、发表了意见。在“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与科技报国”主题研讨环节,学生们则从青年视角出发,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看待当前的科技形势和未来的科技发展,畅谈如何以“思想火”筑“科技梦”、以“科技行”报“强国志”。

随后,师生一道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探测技术博物馆合影留念,并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了解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海洋探测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前沿成果、转化应用与未来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