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日报》以《从生活场到实践域,哈工大(威海):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全链条育人空间》为题,报道了校区育人特色做法。报道全文如下:
从生活场到实践域,哈工大(威海):
□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张玉芹 吴爱凌
本报威海讯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日前,在哈工大(威海)海棠书院开展的红色经典导读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文华教授和同学们一起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近年来,哈工大(威海)先后建设“海棠”等七个书院,形成以“学院+书院”为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在学生公寓设置书院活动室,实现二级心理辅导站全覆盖,聘请全校党员领导干部、专任教师、校内外行业专家、辅导员和高年级优秀学生等1189人担任社区导师,开展思政实践、项目指导、通识课程、心理辅导、成长帮扶,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服务力量下沉一线。
学子生活学习场景更多元,源于哈工大(威海)2021年入选教育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以来的探索。哈工大(威海)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一线,通过空间重构、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将育人功能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形成“浸润式”教育生态,实现从“教育管理”向“服务育人”转型,“三全育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2025年获评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
“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是育人的课堂。”从校训石到校史馆,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到国内首个对海探测技术博物馆,“美丽校园”变身“文化校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网络空间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哈工大(威海)以“数字+”赋能社区全面升级,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数智生态。上线AI辅导员,实现全天候网上日常咨询、思想引导、情感咨询等;设置“帮帮帮”平台、校长信箱、“后勤君”等线上渠道,建立学生意见快响机制;升级监控、人脸识别门禁、电磁锁以及火警报警系统,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建立“大数据关怀系统”和“学工系统”,精准识别学生异常情况;整合“学工+教学+寝室+一卡通+图书馆”等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学生事务的优化服务和精准管理。
哈工大(威海)还立足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向海图强”为主题,构建了“一条威海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线+一个环山东实践圈+十个全国重点实践域”的实景思政实践育人全场域,将学生学习场域从校内扩展到广阔的社会,让学生从“课堂听海”走向“深海实践”,在“知海”中“爱海”,从“学海”中立志“强海”。在今年暑假期间,全校有160余支队伍4000余名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情实景中厚植爱国情怀,在乡村振兴一线、新动能生产车间和科技研发前沿见证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