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大众日报》以《建大平台、架全链条、解“真问题”哈工大(威海):创新人才培养有真功夫》为题,报道了我校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报道全文如下:
建大平台、架全链条、解“真问题”
本报记者 郑莉
本报通讯员 隗海燕
前不久,在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中,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智能车实验室学生团队的参赛项目在两轮比赛中均以满分成绩脱颖而出,在百度智慧家居组别中夺得全国冠军。
在哈工大(威海),这样的学生创新团队还有100多个。近年来,哈工大(威海)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设跨学科融合平台,构建全链条分层提升体系,以实际课题设计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同好相伴、“打怪升级”中层层提升创新能力。
跨学科融合科创平台
点燃创新梦想
HRT车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学生扎实基础和广博学识,以多学科融合解决新兴产业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车队从最初的一辆赛车到现在每年制造油车、电车、巴哈、电巴哈、无人车5辆赛车,现有的250多名队员专业来自车辆、机械、材料、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管理、交通、新能源等多个学科,已自主设计加工制造50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获国内外赛事奖项300余项,被授予2017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车队培养的2000余名毕业生中80%进入民族企业及科研院所工作。
202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被推免至清华大学读研的侯思远,从大一入学参加科技启蒙讲座开始,一步步从校内智能车比赛到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国家一等奖,再到加入老师的课题组参与卫星遥感图像研发,最终其参与研发的成果被应用在了“威海壹号”卫星上。他说:“在联合创新平台,我系统学习了嵌入式开发和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知识,在一次次比赛中磨炼意志、提升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层进阶链”
构架全链条分层提升体系
在哈工大(威海),“基础项目-校内赛事-顶级赛事-科研攻关”四层进阶链穿起创新实践进阶体系。“从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到参加‘校长杯’,再从区域赛走到全国决赛获得特等奖,我的成绩得益于学校的创新培养模式。”2020级海洋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卫奕诚毕业后被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本科期间,他曾作为2023年1m船的船队负责人带领团队赢得了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B1类水上竞赛的全国特等奖。
哈工大(威海)众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实验室,也为优秀学子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平台。现就职于燕山大学的王波曾是HIT海空特焊师生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依托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威海分室,博士期间他与团队取得了海工装备高效复合焊接和航天低温固相制造等多项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真问题”为载体
贯通本硕博阶梯培养
哈工大(威海)鼓励学生真正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面向“真需求”、解决“真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檀财旺教授团队实施“1+2+N”科研导学计划,即以“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N名本科生”模式,为更多热爱科研、醉心创新的学生提供成长平台。檀财旺表示:“哈工大作为铸造大国重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高校,必须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尽可能地接触专业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实际应用,我们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团队,跟随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实际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哈工大(威海)在科技竞赛屡获佳绩,三年来学生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300多项,为哈工大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六连冠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