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以《培育焊接人才 服务国家需要》为题,报道我校区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和突出成就。
相关报道如下:
□ 本报记者 宋喜群 冯帆 本报通讯员 张玉芹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其中,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指导的学生在多领域焊接技术的创新突破尤为瞩目。
“针对深水湿法焊接存在的问题,我们研发的新型药芯焊丝提升焊缝抗拉强度达到母材的97%,冲击韧性达到母材的95%,相比传统材料提升15%,缺陷率小于10%,最大应用达300米,相比于传统材料提升5倍,实现了水下药芯焊丝的国产化替代。”“渊焊重工——基于中性渣系的新型水下湿法焊接药芯焊丝”项目成员杨雨熙介绍。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如今,实验室在海洋与船舶工程、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参与打造国之重器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这背后又有什么秘诀?
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原校长冯吉才,为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省“向海图强”的需要,选择在威海校区开辟水下焊接研究方向,并着手筹建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是863计划项目中的海洋焊接关键技术研究。“当时国内尚处于空白,我们与国外研究所合作,开始探索水下焊接领域的关键技术。三年集中攻坚,大家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原来的研究方向,很多人在这期间没有任何论文和成果,但我们无怨无悔。”焊接技术与工程系副主任刘多教授在项目攻关的关键时期,毅然回国选择加入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寻找解决水下焊接难题的思路和方法。
“成长在哈工大,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许党报国的基因,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在焊接技术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王廷看来,哈工大传承百年的精神文化是团队共同的精神基因。
这支以“爱国奉献”为底色的团队,在亲历“蛟龙”号的创纪录下潜、“深海勇士”号的深海遨游、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横空出世、“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跨海通车、新一代高速列车等大国重器问世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赢得了国外合作机构的尊重,实现了焊接技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刘伟毕业后依然与母校和导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联合张洪涛教授开发了用于核电设备制造的狭小空间智能焊接机器人,助力我国第三代核电机组装备焊接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如何更好培养人才?“老师不仅要完成针对学生个体的完整科研思维的培养,更要在团队合作的课题实践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才能并知人善用,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从而形成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晓国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