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学院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多项赛事,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5项。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国家级一等奖+1、二等奖+5、三等奖+2
8月3日-8月11日,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24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在深圳圆满结束,来自全球高校的3000余名选手参赛展开激烈角逐和高水平较量。信息学院HERO竞技机器人团队在本届比赛中共斩获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两项。
RoboMaster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作为高校系列赛的核心赛事,侧重考察参赛队员对理工学科的综合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充分融合了“机器视觉”“嵌入式系统设计”“机械控制”“惯性导航”“人机交互”等众多机器人相关技术学科,每年吸引全球400余所高等院校参赛、累计向社会输送5万名青年工程师,并与数百所高校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实验室共建等产学研合作项目。
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国家级一等奖+1,二等奖+2,三等奖+1
10月13日-10月17日,2024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四川省巴中市举行,在孙明健、杜海老师指导下,信息学院哈工大无人机创新实验室的曾凡宇、邓振南、牛舸帆、覃嘉圯团队获模拟搜救组国家级一等奖;林彩玲、邱贵恒、王立翔、文艺欣团队获模拟搜救组国家级二等奖;侯乐楠、张剑韬、王挺煜、田思敏团队获对地侦察打击组国家级二等奖;张哲纶、宋立野、王祖越、郭家琳获模拟舰载撞网组国家级三等奖。
本届赛事汇集了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0所知名高校和高中,1750名顶级选手一同逐梦蓝天,同时赛事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为国家培养更多政治可靠、技术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航空航天人才;秉承“创新、实践、协作、竞技”宗旨,不断提升办赛质量,扩大赛事影响力,积极谋求国际化发展,为全球航空航天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广阔舞台。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
8月19日至8月22日,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举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718智能车实验室的李则韩、祖万策、沈晨阳、李如一、李易鹏,在姚统、赖春露、宋佳等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团队荣获地平线智慧医疗组国家级二等奖;其余各组分别斩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由教育部批准的A类科技创新赛事,旨在通过实践竞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赛事强调“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的理念。本届智能汽车竞赛吸引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480多所高校组成的2900多支队伍共计7000多名大学生参加,最终评选出国家一等奖178项、国家二等奖333项、国家三等奖57项。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突破
8月20日-8月21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落下帷幕,本届赛事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晨旭老师指导的张远豪、吕振斌组一路挺进安谋科技杯全国总决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实现校区在该项赛事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此外,本届赛事中校区学子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1项。
本届比赛报名队伍总数超过5600支,其中近2000支为研究生团队,参赛总人数超过16000人,是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领域唯一A类学科赛事,已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经过七大分赛区筛选,最终517支队伍同台竞技。
2024年TI杯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7月29日至8月3日,2024年TI杯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校区队伍获山东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入选教育部高教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次竞赛吸引了全国1134所院校、2万余支参赛队伍,报名参赛学生人数达6万余人,本科组共设电源类等8个赛题。
“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近日,第十一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圆满落幕,我院11支队伍参与赛事,获山东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竞赛项目(即A类赛事),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共同组织承办、北方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广大高校协办的全国性创新实践型竞赛。本届赛事大赛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670个团队提出的信息通信技术赋能产业应用解决方案,为培育数字化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