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6月27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刊登我校区党委书记张淑娣理论文章《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面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关键意义和政治使命。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总量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因循外国模式、照搬外国经验、重复外国道路,必须立足国情、结合实际和适应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其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前所未有,尤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乘数效应和除数效应,再叠加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不利因素,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面临挑战。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最终落脚点必然是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任务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这都倚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落实。教育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教育强国建设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整体提升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我国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过渡转向,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进而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着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是教育的本质回归。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其孜孜以求的实现过程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始终,因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这三大难题,既要做大做好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共同富裕的目标群体是14亿多的“全体人民”,目标达成的标准既讲物质富足、也讲精神富有,这是一个对全社会而言的“总体概念”。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驱动力,教育强国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源,足以彰显教育强国建设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推动“两个文明”相协调的关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迥异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积累导致物质主义过度膨胀,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好,注重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双维增强,并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统筹推进社会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民精神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拥有“优先发展级”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的强有力支撑。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强国”位列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类强国目标首位,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建设起到的是基础性作用,能够全面提升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既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览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始终伴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果”,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注重统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老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有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也有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转变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预期目标,这都离不开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与支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键要依靠人们生态观念的根本变革和生态保护意识的稳步提高,需要系统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有效衔接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学段之间的教育内容,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国民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体系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侧重点,全面加强和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持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5000多年积淀的文明硕果。正是源于融入民族血脉的这种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使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决摒弃西方国家现代化依靠野蛮殖民、暴力掠夺的老路,是基于历史与现实、国情与世情的必然选择,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着世界教育的格局和形势,教育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能够源源不断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新人,既在文化交流层面推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知识互鉴融通,又在科学研究层面破解阻滞人类进步的技术瓶颈与时代难题,还在国际合作层面加强全球化全方位交流合作。教育强国建设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淑娣,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党委书记]

创建者: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