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 哈工大(威海)这个团队获评“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

记者 陈乃彰 通讯员 张玉芹


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团省委、省青联在全省评选表彰100支“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和100名“山东青年创新榜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先进材料与特种加工创新团队获评“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

先进材料与特种加工”团队拥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化率100%,团队平均年龄为36.2岁。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团队开展了极端环境新材料和特种加工技术研究,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40余项、省部级课题2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4000余万,人均经费居全国高校前列,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产生了多项原创性技术突破,成果在探月工程、深海探测、港珠澳大桥建设、新一代高铁技术、核电设备等重大工程中获得应用。

2017年以来,以团队技术为载体孵化企业5家(市值超过10亿元),此外还有多项成果在省内10余家企业获得应用,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助力。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科学研究

团队继承和发扬了哈工大优秀科研创新特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民生工程、新旧动能转换等所涉及的技术需求,取得了从材料、工艺到装备的全链条技术突破。在国际上突破了最轻结构材料(镁合金)的各向同性规模化制备、超大型结构-功能一体化构件的高性能制造,并针对材料和工艺的突破自主研发了专用智能装备。

成果转化

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中,团队历练出了扎实、全面的工程化能力,产生了多项具有原创性突破的工艺技术,并在企业实现成果转化。

初冠南教授汽车轻量化成型技术在青岛产业化落地,孵化企业青岛世冠科技有限公司。

张涛教授三维编织技术在济宁落地,孵化企业山东兰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赵洪运教授热冲压技术在东营落地,孵化企业山东布鲁特科技有限公司。

崔国荣副教授在山东威海孵化企业威海市哈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

团队扎根齐鲁,积极与山东企业共联共建,开展深度科技服务,为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助力。

与歌尔集团、山东兴泰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云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山东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威海云山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威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孙清洁教授为山东核电开发了高效自动化焊接工艺及装备,攻克了我国深海潜水器耐压壳体的制造瓶颈。

檀财旺教授为中车开发的金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直接焊接技术,突破了金属与工程塑料大差异材料接头性能低下的技术瓶颈。

张涛教授为迪尚集团开发的导电功能纤维,解决了导电纱线高能耗、高污染的工艺瓶颈。

陈刚教授为山东特种工业集团开发了梯次挤压精确成形技术,解决了铜罩体强度塑性不匹配、射流连续性差等问题,实现了多型特种装备毁伤威力显著提升。

王华涛副教授为东营油田开发了节能型的原油加热材料和装备,将传统的天然气加热模式转变为节能型安全型的电加热模式。

陈文振副教授为烟台市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钛基复合材料短流程制造技术,推动了航空航天核心部件国产化。

此外还有多项成果在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泰鹏集团、山东大王集团等企业成功应用。

科研育人

团队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打造育人高地,形成了“平台建设-人才成长”“教师成长-学生成才”“人才成长-品牌提升”双向协同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依托团队人才和技术技术储备,建设了先进焊接与连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威海分室)、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军民两用新材料及制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性能构件及成形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省市级研究平台。

研究生苏健晖获评“山东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培养的本科生许鹏钊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魏玮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

杨建雷副教授孵化威海天精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


创建者: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