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队助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能为‘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做点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在2021年威海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理念阐释研究”课题组的指导下,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王颖同学,和来自3个学院5个专业的13名同学组队,开始了一场“特殊”的社会实践之旅。受疫情影响,在大多数社会实践队暂停线下活动的情况下,王颖和队友们化危为机,开启“云”模式,有力提升了实践效果。

“云培训”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践队成立之初,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队长王颖依托腾讯课堂开启了“云培训”模式。她首先在线分享了自己对“精致城市”、“幸福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重点解读了国内外样本城市的特点和不足。指导老师季振兴就“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的由来、三年举措、主要成绩等作了系统讲解。同学们还整理了《人民日报》“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学习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董珂教授的专题讲座“公园城市:以生态文明引领发展的新范式”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同学们对“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有了系统、直观的认识。

“云调研”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实践队根据疫情变化灵活调整实践安排。在实践前期,指导队员在各自家乡开展实践调研,结合自己在威海的生活体验,在对比中发现威海和自己的家乡在精致城市、幸福城市建设方面的闪光点和不足缺项,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参考。来自云南的沈高鹏同学,结合在“昆明科学规划精致小公园建设布局”的作法,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居民更快捷、更舒适、更和谐的享受社区口袋公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来自济南的李晗同学,则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就如何为城市建设留住高层次人才提出了建议。来自泰安的杨怡萱同学和队里唯一的博士生公丕贤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就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居住区垂直绿化、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等提出了建议。

“云打卡”在实践调研中亲身感触。王颖、梁发杨、李晗等同学利用假期留在威海便利,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打卡实践调研。她们先后来到油画小镇“孙家疃”、网红民俗街、桃花源“王家疃”、环境保护范例“羊亭湿地公园”、将文化保护与精致理念相结合的百年老街新威附路以及新建成不久便于居民游乐休闲的林趣园等口袋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她们一方面及时分享实地调研体会,方便不能来到现场考察的同学分享观摩,另一方面与当地的老人、居民一起交流对“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在实地调研中同学们发现,广大市民对威海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生活保障十分满意,但对“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的理念缺乏直观了解,这个问题给实践队员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云创作”持续跟进提高。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基础上,一个多月的学习实践让同学们对“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我们能否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创作一首大众歌曲来推广这个理念呢?”来自临沂的苏佳仪同学,受家乡推出城市主题歌曲的启发提出的创意迅速得到了实践队员们的认同。据悉,该社会实践队将持续关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继续在建设理念的大众化解读等方面持续开展实践调研。

“‘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最强生命力在大众化阐释。”只有吸引更多的高层人才、动员更多的市民理解认同、关心关注这个理念,才能真正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最强合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理念阐释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对实践队的辛勤付出和调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呼吁驻威高校大学生真正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威海城市建设,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创建者:季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