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办学35年系列报道(一):迎百年 创一流 面向海洋特色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威海5月10日讯  (记者 刘爽 张玉芹) 2020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引领下,这座享誉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逐渐发展成世界一流的工科强校。

  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敢为人先的雄才和气魄,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的责任和担当,在黄海之滨创建威海校区,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跨省异地办学的先河。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35年的峥嵘岁月,记载着哈工大(威海)栉风沐雨、卓绝不凡的办学历程,见证了她坚忍不拔、历久弥坚的壮丽风姿。走过三十五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始终肩负使命,将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作为发展目标,矢志不移地追求世界一流。

  2015年以来,哈工大(威海)明确了“一二三四”发展战略,即一个蓝色(蓝色海洋),两个智慧(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三个重点(船舶、海洋、汽车)、四新优势(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环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威海市创新城市建设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凝练学科方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融入国家战略 突出区域特色 弘扬家国情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哈工大(威海)发挥地缘优势进军海洋。

  2020年4月18日,威海校区着眼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海洋强省建设重大需求,集成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及力学四个一级学科优势,将原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系合并成立新的海洋工程学院。“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海洋工程领域杰出人才,同时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海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钱宏亮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五年建成与哈工大工科地位相适应的特色学科,十年内力争建成海洋工程领域一流学科。”对于海洋工程学院未来的发展,钱宏亮充满信心。

2020年4月18日,海洋工程学院成立

  如果说海洋工程学院是新时代下哈工大人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引领山东省和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而成立的,那么汽车工程学院的整体搬迁则要追溯到改革开放的大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虑到汽车工程学院在哈尔滨的处境和山东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哈工大决定把汽车工程学院搬迁到威海办学,使其成为分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特色学科,更好为一汽集团和山东汽车工业发展服务。迁址后的汽车工程学院极大提高了威海分校的办学层次、学术氛围和社会影响,为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哈工大汽车人应有的贡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汽车与船舶、海洋一起被确定为三个重点学科,汽车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新领域探索、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全面发力,学院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7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申报获批智能车辆工程新工科专业。汽车工程学院现任院长王大方表示:“今后,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努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在全球汽车的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技术变革中勇挑重任、敢为人先。”

1996年10月12日,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在威海挂牌

  新兴学科后起博发,特色学科迸发活力,对于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又是如何深度激活的呢?焊接专业是哈工大的传统优势专业,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来威海办学后继续发挥这一优势,焊接技术与工程及电子封装技术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起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并将研究领域从航天扩展到水下、核电、智能化等特种焊接技术,为“蛟龙号”的顺利入水和核电设备焊接提供技术支持。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曾经创造了很多个新中国的第一。威海校区的计算机学院2004年成立后,与本部相关学科联系密切,协同发展。现建有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分部,建设了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和服务科学与工程3个新工科建设专业,在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的布局以及“3+3”大数据行动计划。

  30多年来,为了同一个梦想,哈工大(威海)人在筑梦、逐梦、圆梦的路上,不断开拓创新。新征程上,哈工大(威海)正焕发着新的活力,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的愿景值得期待。

建立科学研究“大平台” 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

  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公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借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威海校区坚持面向海洋,朝着建设山东省最具影响力工科强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仅靠单个学科、单个平台难以支撑,必须找到学科群坚实发展的动力。为此,哈工大(威海)整合资源,倾力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新平台,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9个,为校区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国家海洋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学科协议,同年国家首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落户威海校区。2018年12月4日,工信部首个获得“双一流”高校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项目——“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实验大楼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个平台计划从对海探测与感知技术、海空天一体化通信与组网技术、海洋观测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服务技术、海洋无人观测平台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海洋装备研发和测试基地以及海工装备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建设负责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志权表示。

“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实验大楼效果图

  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刘永坦院士团队32年前在海边建起新体制雷达站,成功完成对海远程探测理论体系实验验证并进行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不久前刘永坦院士领衔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又落户威海校区,成为校区构建国家级实验室并最终升级为国家对海监测领域重点工程实验室的重要基地和支撑。

  近期,在“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和哈工大交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正在筹建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作为哈工大与航天科技集团未来合作的主要平台,联合创新中心将作为威海海洋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威海市“1+4+N”创新平台体系,成为校区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又一新的谋划。

  威海校区还先后与威高集团、三角集团、新北洋集团、中广核集团等著名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86项、合同额达2亿元,2019年科研经费达到2.1亿元;围绕解决重大问题、攻克重要技术等问题,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强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组织协同开展科研攻关。

  目前,哈工大(威海)工程学完全具备进入ESI前1%机构的实力,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进入ESI前1%机构的可能性也在逐年攀升。威海校区高水平论文影响力与哈工大总体水平接近。

构建重大成果“蓄水池” 实现“从1到N”的无限可能

  作为工科特色高校,哈工大(威海)一贯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以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为基地,从“1到N”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创新创业园从2015年开始规划到2019正式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哈工大威海校区、校本部师生、校友们进行高新技术研发的基地、校企合作的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乐园、校地合作的典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深入开展“政产学研金用”合作,积极探索出一套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与机制,正逐步建设成为哈工大驱动的“威海硅谷”,对山东和威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不久前被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重点工程,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仅2019年一年,入园的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孵化的公司已经达到15家,创新创业园合同总额超过2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9年6月25日,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开园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挡不住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的热情。面对突发的疫情,创新创业园疫情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在孵企业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及时沟通、全力协助企业相关技术在疫情防控中推广应用。多家企业聚焦大数据疫情管理、抗疫装备、无人系统及医疗检测等四个优势领域,为疫情防控开发出十余款新产品。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诸多困难,但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克服不利影响,正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基金四大平台,完善“两清单一平台”服务体系,建立“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联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系统,做好威海“1+4+N”创新体系的支撑平台,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近日,以马军院士为首的中欧膜技术研究院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了SEM系列撬装式水处理设备,并通过山东中欧膜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产品转化。系列产品主要包括一体化海水淡化装置、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主要用于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农村污水处理等领域。“威海是座严重缺水的城市,目前威海市为加快推进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在海边新建、改造海水浴场非营利性自助淋浴设施。我们的单台一体化海水淡化处理装置实际产水能力可供100人同时淋浴,洗浴废水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可达标排海。不仅充分利用了海水资源,还避免了淋浴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讲到。

  以创新创业园为平台,联合国内龙头企业和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智慧制造、智慧城市、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找到了实现产品转化的舞台,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应用实际。

  无论是学科水平、办学质量、综合实力还是服务国家战略、紧扣地方发展,建校35年来哈工大(威海)交出了一份独具优势的成绩单!威海校区正通过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借助新工科建设的良好契机,深入推动创新创业以及国际化办学,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和“山东省最具影响力工科强校”的目标而努力。


创建者: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