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山东故事|威海市桂洪斌:守“家国”赤子初心 引“船海”学子征程

“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2020年1月17日刊发:

    桂洪斌,1967年3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五室任高级工程师,2008年调入哈工大(威海)。

    2008年11月,桂洪斌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专家的身份被引进哈工大(威海)工作,成为筹建船舶专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我们是深受改革开放影响的一代人,从小就怀揣着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国家那时缺少强大的海军装备,所以我就选择了船舶领域。”桂洪斌深知,这万里海疆需要有国之重器去防,这铸造深海利舰的工匠总要有人去做,于是从本科到博士,从高级工程师到大学教师,他一路坚守着“家国情怀”的赤子初心,在船舶领域上愈行愈远。选择高校,桂洪斌最初的设想是在从事科研的同时兼顾教学任务,但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山东威海校区新建的特色专业,没有可借鉴资源,又匮乏专业教师,需要有人扛起专业建设的大旗。几番权衡之下,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全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为尽快适应人才培养需要,重新制定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案迫在眉睫。在近两年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广泛搜集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最终确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积极推动船舶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建设。
  为培养船舶专业的一流拔尖创新入才,他广泛结识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带领专业老师走遍山东省内造船企业,并将学生实习基地拓展到江南造船和沪东船厂,通过不断与企业密切关系,使得工程领军人才计划得到顺利实施。他积极推动实验室建设,多方争取资源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第二届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中,学生的创新成果以高智能和高效能的先进技术优势,获得“自主航行性能短程竞赛等奖”和“任务功能实现竞赛一等奖”,学校凭借着出色的活动组织和突出的赛事成绩获得“贡献奖”和“组织奖”。  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再到三尺讲台上的每一堂课,桂洪斌始终坚持站好每一班岗,白天忙于专业建设与教书,晚上就熬夜备课,哪里人手不够,他就补去哪里。在师资严重紧缺的情况下,他自己带头承担了《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结构力学》和《船舶振动基础》等数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与他共事过的老师笑言:“感觉他把船舶专业所有的课都教了个遍。”他自己也感慨道,最初的几届学生,他每个人都能叫得对名字。而如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已具备了完整的教学规模,他却依然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大一新生讲授导论课,引导学生投身船海的征程。
  在这门“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上,桂洪斌发挥专业育人的先导性优势,推行了学生专业志趣与育人成效双重提升的融合式创新改革。他认为,必须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旭华教授,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火药王”王泽山教授的先进事迹,都成为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常用案例。  桂洪斌的办公室是学院青年教师的“教研室”,学生也把他的办公室当成“第二课堂”,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他的办公室里畅所欲言。每年学生外出实习他都要亲自带队,即使偶尔不带队,他也要目送学生离开。一位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在新学校遇见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桂老师。
  桂洪斌说,学校需要能把专业开设起来的教工,学生需要能把课讲好的老师。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和践行的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魅力所在。

                                     (稿件原载于2020年1月15日齐鲁网·闪电新闻客户端)


创建者: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