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室:用创新致敬梦想

用创新致敬梦想

——校区创新设计室成立20周年纪实

2021年国庆假期期间,一块刻有“创新无止境”字样的纪念石出现在研究院2号楼前的草坪上,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校区创新设计室20年的故事。20年的时间里,当初不足10平方米的创新设计室已培养本科生200余人、研究生60余人,科技创新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取得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从设计室走出的校友创办高技术企业9家,为心怀创新梦想的学子们开辟了一片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天空。

在一门课上诞生的创新设计室

提到创新设计室,就不能不提刘会英老师。作为机械工程系的专业基础课老师,讲授《机械原理》课多年的她深知,这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必须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而且在教学中她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的很多有意思的创新点子,因此刘老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条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实现奇思妙想的平台。恰好,2001年底,01车辆工程专业的刘纪涛等几名对科技创新充满兴趣的同学找到了刘会英老师,表达了想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就这样,机械创新小组成立了,这就是创新设计室的雏形。2002年,由刘会英担任班主任的0201101班入学后,班上十几名爱好科技创新的同学也陆续加入进来。


创新小组成立伊始,没有资金、没有器材、也没有实验场所,但同学们依然满怀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没有场地,大家就挤在机械原理实验室的一个不足10平方的角落里,那年寒假期间,实验室停暖,大家坚持吃住工作都在实验室,几张桌子既是工作台,又是餐桌,还是床铺。后来实验室的空间实在太小了,他们就看中了旁边废弃的厕所,在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2003年夏天,刘老师带领学生们买来了水泥、涂料,借来工具,开始砸厕所建实验室。在高温天气下厕所的恶臭呛得人喘不过气来,飞来飞去的苍蝇更扑面难忍,但大家毫不在意,经过十几名同学连续数天的辛苦劳作,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没有资金,他们就四处捡废品、淘旧货,到处寻找制作科技作品的原材料。在为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准备参赛作品的几个月里,同学们一边坚持正常上课,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跑市场,买旧货,拆废品,把能用的零部件都用在实验上,每天都工作到深夜,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就伏在桌子打个盹。几个月下来,同学们不知道吃了多少袋方便面,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旧货市场。他们用捡来的木头、纸壳、铁丝,用买来的旧物作为加工材料来构建自己的梦想。



在大家的努力下,机械创新小组在20048月举办的山东省首届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现代作品设计竞赛中喜获佳绩,参加比赛的6项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由创新小组成员张连清设计制作的创新设计作品“汽车转向同步照明灯” 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华东区预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作为山东省唯一参赛作品参加了当年9月份在南昌举办的全国总决赛,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创新小组在校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作为当时学校唯一一个实践教学平台,吸引了汽车学院、信息学院、数学系、光电科学系、海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各个院系和专业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创新设计小组也升级成为创新设计室。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现在这么多风靡全国的各种比赛,更没有参赛获奖可以保研加分的政策,但同学们的那份纯粹的兴趣和执着的热情常常让刘会英老师感动。


当时的创新设计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属于民间组织,刘会英老师一直都是义务指导同学们的创新设计工作,没有经费也没有报酬,因此,提起刘老师,同学们心里除了尊敬,更多的是感激。用他们的话说,小组里最不容易的就是刘老师了,她是既当老师又当妈,不仅要操心工作上的事,还要操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2004年上半年,当小组的成员们在为全国的大赛紧张准备时,刘老师的女儿也在为高考忙碌,刘老师一边要上课、带实验,另一方面还要照顾高考的女儿,还要指导设计小组的工作,为准备参赛的事奔波忙碌。只要没课,刘老师每天早上都跟他们一样按时赶到实验室,有时候甚至比他们来得都早。大家说从刘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做人的原则,一种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而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他们取得了那些成绩。

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诞生的创业公司

在创新设计室,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东西,同时又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实现了学科交叉和融合。而设计室实施的“项目学习法”,使项目从想法的提出到立项,从设计到加工装配调试,再到结题,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过程。而这些,恰恰都是创业必需的知识积累和必备环节。

创新设计室的科技创新作品依靠精彩创意和近乎完美的设计受到市场的青睐,顺利进入成果转化环节。2007年,创新设计室承接了一个七自由度水切割机器人项目,经过从大一到大四、研一研二各个专业学生的协同努力,项目圆满完成,并成功应用于军队某系统。2008年,设计室又顺利完成了密封式全位置管焊机器人。两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增强了设计室成员的自信,也坚定了大家走创新创业并举之路的信心。

虽然大家明白,创业要比创新艰难得多,但创业是国家大力倡导的趋势,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2009年,已经毕业的创新设计室成员巩相峰、杨乾坤,与从上海汽车研究所辞职返回创新设计室的林建琳,一起创建了威海正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后来,从瑞士归国的姚庭,毕业后留在设计室的韩涛、银双贵、黄海忠、杨瞬博、张成龙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20余人加入其中,为设计室的发展注入力量,更有了后续的蓬勃发展。




创新设计室送别09届毕业生


作为设计室孵化的第一个企业,威海正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对创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后来,不断有新的创业公司依托创新设计室成立,威海新北洋正棋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深圳进化动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航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慧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淄博纽氏达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等10余家创业公司都是创新设计室的成员在校或毕业后成立的,这些公司在自己的细分市场都成为了优秀企业。


与此同时,创新设计室也在不断尝试产学研合作,20113月,创新设计室与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了“哈工大—新北洋联合工程实验室”,并成功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该实验室的成立为同学们参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平台,多年来共为新北洋公司解决打印和扫描技术与装备难题、物流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方面的难题40余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技术与装备填补国内空白。

在为本科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创新设计室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走出了一条特色培养之路,成功获批我校第一个“山东省研究生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在职研究生30余名,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山东省研究生创新奖、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省级研究生教育的全部奖项。

春风化雨迎来桃李天下

二十年的辛勤耕耘、春风化雨,使得创新设计室真正成为校区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刘会英等指导老师二十年的辛苦付出也为自己赢得了桃李芬芳。二十年来,已有260余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这里走出校园,或进入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或创办公司圆了自己的创业梦。但无论身在哪个行业,身处哪个国家,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动手能力强。


01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刘纪涛是创新设计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2005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攻读了校区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航天四院四部从事运载系统总体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经是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回忆起二十年前刚刚成立创新设计小组时的情景,他感慨颇多:“创新设计小组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机遇,我可以在这个团队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坚持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认识更多优秀的人。”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创新设计室的经历给予他坚持梦想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支持他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起恩师,他这样说道:“刘老师是创新设计室的核心支柱,是我们的主心骨和大家长,正是当年她克服了那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鼓励和引领我们一步步坚持下来,才有了我们各自的未来。说实话,我们当年没有想到创新设计小组会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但创新设计小组必然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因为有刘老师在。”

张立伟是0201101班的学生,入学没多久就在刘老师带领下加入了创新小组,毕业后在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任项目主管,后先后在美国和国内的汽车后市场领域创业,现任人保邦邦汽服副总裁。创新设计室宝贵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和沉淀到骨子里的创业精神一直是他前行的动力。创新小组早期的艰苦条件和当初自己与小伙伴们摸索前行的经历都培养了他们在有限资源下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能力,“当创业路上遇到很多难题时候,能够保持坚韧,抗住压力,拿结果。”他说:“创新设计室的创新创业精神,也正是哈工大校训的直接体现,珍贵无比,让我终生受用。”


03级信息学院本科毕业生车嘉兴也是创新设计室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他从2007年起就从事无人机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开发,是大疆创新早期团队成员之一,负责设计了XP 3.1飞行控制系统。在美国留学6年期间,参与完成NASA的飞行控制项目、UTRC的自主无人直升机项目等。2017年回国,因工作成绩优异,入选浙江省青年拔尖人才和“钱江人才计划”。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车嘉兴最难忘的也是在创新设计室与伙伴们一起熬夜做项目的日子,他讲道:实验室里创新不息、奋斗不止、初心不忘的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对我后来的成长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0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傅晟现在是深圳进化动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大一那年冬天加入创新设计室时,设计室在F楼那间条件艰苦的实验室。回忆起当年跟大家一起淘换旧设备、捡二手电子垃圾废物利用的岁月,他依然还能感受到那种属于青春和梦想的激情:“那时候虽然条件差,但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挺开心的,成就感也很强。”对于傅晟来说,大学里让他感觉最踏实、最安心的地方就是创新设计室。在创新设计室参与项目的经历,让他学会了遇到问题“想方设法去做,去找资料学习,总是能把碰到的问题解决” 。直到现在,不断解决企业经营和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他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成就感和乐趣来源。创新设计室也让傅晟遇到了他一辈子的好伙伴、好战友。他现在公司另外两个合伙人高路房和张威,就是当时在设计室天天埋头混在一起做项目的同学。学生时代在实验室共同并肩挑战的经历,给予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和默契,为他们的创业之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无独有偶,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庭、总经理巩相峰也是当年创新设计室里的“黄金搭档”。姚庭是05级机械专业的本科生,2009年赴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工作。巩相峰是04级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两人在创新设计室时就配合默契,无论是一起做项目,还是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挑战杯”比赛、亚太机器人大赛,他们一直都并肩作战。巩相峰毕业后与伙伴一起创办了威海正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后来又成立了淄博纽氏达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2018年,姚庭创立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时,这两位相识十六年、合作十六年的老搭档再次携手同行,一起将这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机器人企业做得有声有色。姚庭和巩相峰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创新设计室的经历为毕业后自己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当年刘老师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的坚持,感谢设计室的小伙伴们从始至终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06级学生郭飞获得保研资格后被创新设计室推荐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成为威海校区第一个保研到清华的本科生,师从王玉明院士,硕博连读只用了4年毕业就顺利毕业。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军队青年人才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防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项目等近3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等多项大奖。说起创新设计室,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他特别感慨:“虽然当年我们的创新设计室条件艰苦,但这种创新设计式培养模式独一无二。工作后我也对咱们实验室的模式有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认为在大学里,本科阶段的实验室能做到咱们这种规模和成绩的,实在是太难得了。”

从创新设计室还走出了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全齐全,获第一届李昌奖、以优异成绩博送至清华大学读研并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为阿布扎比科技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肖晓飞,入职深圳华为一年就包揽华为个人最高荣誉金牌个人奖、华为明日之星、2020年综合考评A等全部奖项的银双贵,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外购件质量经理王万永,航天四院科研生产处副处长张洪勋,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张坤……


让刘会英老师感动的是,这些毕业时间还没多久、自己发展也正处于爬坡阶段的毕业生们对创新设计室和母校充满了感恩之情。他们时刻牵挂着创新设计室的运行情况,通过不同方式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交流,利用各种机会回母校与学弟学妹座谈,谈学习、谈工作、谈创新设计室对自己发展与成长的影响。他们的经验教训为在校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设计室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校友们还尽自己所能反哺设计室、回馈母校,今年国庆节返校期间,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专门为创新设计室捐赠10万元创新基金和价值90万元的10台机器人,专门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并在校区的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等项目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同时,多年来,从创新设计室走出来校友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从刘纪涛等第一批成员开始逐渐形成的属于创新设计室的氛围和精神,在一届又一届同学身上延续和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

二十载风雨兼程初心不改,向未来创新创业使命在肩。

如今的创新设计室已成长为一个面向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单位——机械制造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致力于工业机器人和航天运载器机构设计工作,开发的工业协作机器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航天科技集团的某单位合作成立了“航天运载器创新设计室”,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航天运载器的连接分离装置、折叠展开装置和地面半物理仿真装备等的创新研究,已完成航天应用项目30余项,完成大型地面装备8台(套),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90%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育人任重道远,创新永无止境。未来的更多二十年里,创新设计室一直在路上。

(记者 隗海燕/  图片由创新设计室提供)


文章来源:哈工大(威海)党史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