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 开“源”育人——记校区立德树人先进集体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两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师生在各类教育教学及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大奖……成立仅五年时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称赞的成绩,成为培养引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2018年,校区新能源学院应国家“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趋势而生。五年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能源转型及新形势下新能源产业的需求,与能源与动力、海洋装备、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围绕“产、管、储、用”+“节能”新能源利用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党建是龙头

成立五年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始终坚持党建的龙头引领地位,在校区党委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促进教学、科研、育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以该系副主任王富强教授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新能源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工作室入选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

在日常工作中,该系的教工党支部强化政治引领,将新思想、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科建设结合,引领建功立业新征程。

为使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该系教工为主体的新能源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与山东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处(党委组织部)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校企合作”共建交流活动,围绕“推进党建工作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科研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新能源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与哈工大燃烧工程研究所党支部长期保持紧密交流与合作。系里的党员教师们还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与博众精工等企业积极开展党建交流活动,以合作共建带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就业等工作。

党建赋能助推人才培养,推动教学科研相融相长,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在系里的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立足之本

“成立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教学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严格教学过程规范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赵玫在采访中说道。

为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该系从成立之初就着手修改和制定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科课程体系。他们通过推行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大二课程设计项目、大三综合设计项目和大四毕业设计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科技竞赛项目等系列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强化学以致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们还制定了包括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环节在内的课程细节量化标准,使课程的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切实保证了教学质量。

2018年,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教学项目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奖。这也是该系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与改革,探索项目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为提升业务水平,系里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考虑课程难度和深度,积极推动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项目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引入学生主动型与探究型课堂教学方式,完善累加式考试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评教与反馈体系,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团队是坚强后盾

成立以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一直十分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并通过推进教学团队建设提升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系里通过选拔、培养优秀教师成为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的带头人,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并通过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实现与校本部与深圳校区人才共享等方式,初步建设起一支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熟悉人才培养规律、国际合作能力强、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都比较高的教师队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王富强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苏新教授入职后先后入选山东省青年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并获山东省海外优青项目资助。

优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青年教师程子明读博士时便跟随王富强教授学习,毕业后留在了导师的课题组。程子明在采访中说,“在哈工大优良的师承传统之下,系里和团队的老师们对我在教学、科研上给予了许多指导,传授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帮助和指导不仅帮助程子明顺利走上讲台,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还助力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有了团队做后盾,老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在科研上一起攻关,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实践是创新创业之基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创新实践教学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系里的老师们在开设多门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完成了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自动化与测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验收工作。系里还与校本部电气学院共同搭建了“O2O”大学生科技创新网上交流平台,由该专业学生创建的“电气协会”成立20多年来,已成为各类大赛奖项的孵化器。

老师们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孟凡刚教授担任联合创始人的威海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就为同学们提供了参加科研实践、开展科技创新的广阔舞台。2020级硕士研究生殷昕羽入学后进入了导师孟老师的实验室,切实参与到产品的样机研发中。殷昕羽说:“实验室这种由教师团队主导研发、企业主导经营的产学研合作新思路,让我们能真正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产品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深挖并提炼产品中的科学问题,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的同时能够使课题做到有血有肉。”目前,孟凡刚老师的实验室有1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参与了包括车载多能源供电系统等在内的多项研发任务,已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0项。

系里与国核示范电站共同搭建了就业实习基地,依托国家级平台开展学生实践实习活动;2022年,系里还联合四家企业申报了5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成立五年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老师们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分别荣获第五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郭永怀之星”创新大赛暨第四届中韩创新大赛中国区赛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威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项,2020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面对未来,年轻的新能源依然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继续在创“新”赋“能”、开“源”育人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创建者:隗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