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网课】王永玲:“网红”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新学期开课已经将近三周,哈工大(威海)的网课“主播”不断接受新教学形式的检验,一批实力与魅力并存的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新晋“网红”。

信息学院王永玲老师主讲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一“上线”就火速“蹿红”,从直播第一堂绪论课开始学生们就热情爆棚,钉钉回复统计的点赞数量近三万次。由于大家反应太过“狂热”,第二堂课起王永玲关闭了点赞功能,但是这并不能阻挡“粉丝”们表达真爱,外系“蹭课粉”、课堂“膜拜粉”、课后“表白粉”……听过王老师直播的学生自发形成铁杆“粉丝团”,用持续高涨的上课热情为心中的“网红”老师“点赞”。

 


“网红”老师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授课过程中是如何“实力圈粉”的?在对王永玲老师的采访中,我们逐渐揭开了这个秘密。

 

揭秘1——“背景”强大 “资源”丰富


记者:课程准备的过程顺利吗? 

王永玲:比较顺利,这得益于学校、学院和教研室及同事的帮助,尤其感谢学校教务处提供的各种详尽的服务与帮助。

教务处从1月底就开始发布和组织雨课堂系列线上培训,并为老师提供了快速开通会员服务;2月份各个平台提供的大量网课培训汹涌而至,教务处和学院教学秘书都及时汇总发布学习链接;2月中旬教务处更是事无巨细为各位老师开通中国大学慕课的教师账户,为老师导入学生名单,而且为各位老师解答各种网络教学疑问,点赞!

另外也要对校本部前期的慕课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校区很多课程与校本部的培养方案大纲一致或相近,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多便利。我选用的慕课是中国大学慕课-哈工大校本部齐明老师主讲的国家精品慕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近年来反复比较过清华等其他高校的此课程慕课,校本部的慕课动画精良,阐述明晰,与教材结合度极高。)

学院对网课高度重视,院长、书记和教学院长为任课老师全力提供帮助,周志权、刘功亮、王晨旭等学院领导从直播平台到教学方法都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戴伏生、王军、胡屏、井岩、樊薇薇、王晓丽、杜海等老师请教过经验和讨论过细则,尤其感谢戴伏生、樊薇薇两位老师对课程教学的深入探讨和多次细致的直播平台测试。

 

揭秘2——与时俱进 勇立“潮头”


记者:之前用过网络教学手段吗?

王永玲:用过。我对教学中的新手段新事物都比较关注,对慕课的关注也比较早,之前经常网上浏览学习其他学校老师的课程,当慕课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时候,我也参加了慕课的学习。校区提出混合式教学以来,结合慕课,我先后用过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来实施线上学习讨论和课堂检测等,虽然会增加备课量以及大量的讨论区维护时间,但是确实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每次课程都会建学生QQ群或微信群,除了每周半天的定时定点答疑外,学生可以随时在群里或者小窗消息探讨任何问题。前期的教学中对较难的知识点录制了微视频,有学生疑问较多的时候会发布录播的微课。

2020年春季学期我为两个班共450人授课,采用的是“慕课+直播+远程指导(QQ群、直播平台、SPOC线上答疑讨论)”的方式。直播手段这学期是第一次用,网课前期形式的确定尤其是直播平台的选定花费了大量时间。经过反复比较和测试雨课堂、云班课、中国大学慕课、腾讯会议、钉钉直播及钉钉会议、腾讯课堂等平台,最后选定钉钉和腾讯课堂直播平台,延时少抗压强,直播授课过程中学生反映流畅且无杂音。

 

揭秘3——以生为本  花式“护粉”


记者:为保证教学效果,还为开课做了哪些准备?

王永玲:除了备课和平台选择,我还做了广泛的学生调研。我比较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喜好,我认为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以他们更能接受的方式授课是课堂效果的重要保障。在2013、2014年我就在教的学生中开展过关于慕课调查,结果是相对于慕课教学,学生更加拥护传统课堂。原因很多,占比较多的一是慕课检测不能保证公平性;二是平时课表太满,有限的课外时间又被各科实验占据,没有时间课下学习慕课;三是多数学生认为人文类课程可以观看“大师级”的慕课表演,工科课程还是传统课堂更有约束力。

2020春季学期开课之前和开课中,我针对上网条件、开课前情绪、各平台体验、在新形势下的互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不及格问题等广泛开展了学生调查,从中得到了很多令受启发的反馈。学生普遍对特殊时期的网络教学手段认可度较高,也逐渐适应了网络教学节奏,体会出其中的优势和便利。我认为随着大规模网课的开启,一些问题会不断得到优化与解决,这也是逆境中催生的一种机遇。我也会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大班授课的特点,不断提高讨论和翻转的效果与普及度。


 平台使用感受调查截图

 


互动式教学形式调查截图

 

揭秘4——互动“嗨翻”直播间  “粉丝”超有存在感


记者:在课堂上是如何“圈粉”的?

王永玲: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度,增加网课的吸引力,我开设了“打擂台”和“一站到底”的节目。“打擂台”:6名同学举手,3人组一队,分成两队,进行抢答或者pk,先是班级赛,然后系赛;“一站到底”:一个人(或者一个班的一支队伍),接受其他人的挑战,产生本期擂主,本周擂主……作为奖励,会有阶段性的奖品大礼包。初步尝试,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吸引了“小伙伴的吃瓜热情”。(如果有老师借鉴的话,注意多人上台的时候请学生听课时用耳机,不要外放声音,否则会反复回传,效果不好)。学生的活跃和参与程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竟然高于传统课堂的课堂气氛。学生不仅课上积极参与讨论,下课后群内也很活跃。

 

 

外系“蹭课”的学生跟本班学生的聊天截图

 


直播课学生反馈

 

揭秘5——不求一时“红”   努力一直“红”


记者:与传统课堂比,开直播、做“网红”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王永玲:我想,非常时期,能以“网红”的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热情也不错。我们老师来说,教学效果才是我们最看重的。

网络课堂和传统课堂有同有异,但又殊途同归。网课和实体课堂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根据以前的上课经验反复考虑每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疑问、讨论或者回答冷场、质疑等情况,准备好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应对方案。传统课堂和网课都要面向全体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课下或者线上通过群或者讨论区发布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区别上,传统课堂对全体学生“大面上的督促”优势明显,对学生的约束力强、反馈直接、利用黑板可以快速地即兴举例、学生回答问题及师生讨论方便快捷等。网课对有学习自主性的学生来说效果更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者需求制定学习方案,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创新能力等;网课的学生更活跃,“躲”在屏幕后方的学生明显比课堂上积极活跃得多。但是对于个别自律性不够的学生来说,约束力稍逊于传统课堂。慕课这种形式,在这之前的几个学期我就已经在用了,这学期学生返校后我会继续使用。慕课可以很好地缩小学生间的个体和基础差异,退一万步来说,慕课也是很好的网络“参考书”。

 

王老师的“自律小贴士”

 

我认为,无论“网络模式“还是“传统模式”都只是形式,身为师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学院、学校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向年轻人虚心求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新技术“玩儿”得风生水起,网络课堂大受欢迎。年轻教师也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在使用新技术手段的同时注重提升课堂含金量。

育人任重道远,教书毕生所愿。不求一时“红”,要努力让课堂一直“红”,新信息手段层出不穷,做老师的初心始终如一。记者  张玉芹、谭璇月


文章发布员: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