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八百壮士】崔令江:亲聆“八百壮士”教诲 传承哈工大精神

“惊蜇时节辞故乡,北上冰城求学忙。满目新奇皆欲望,少年奋力为国强。”1978年3月,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我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踏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所名扬中外的神圣殿堂。激动的是以前不敢梦寐的大学,今天竟然成真;忐忑的是作为一个百事蒙昧的乡下小子,在这里会将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和锻炼,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开学后不久,我们班级陆续几次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座谈,其中包括霍文灿、李硕本、高遒光、侯松玉、王仲仁等老教师(后来才得知他们都是第一代“八百壮士”的组成者)。老师们亲切地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倾听我们对住宿、饮食、教学、教材等方面的意见。老师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八百壮士”艰苦奋斗的历程,并满怀信心地激励我们:学校经历南迁北返后损失惨重,目前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困难,但哈工大人有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战胜困难,重塑哈工大新的辉煌。老师们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令我由衷敬佩、倍受鼓舞,我曾写道:“南迁北返成重伤,千损百毁难尽详。八百壮士擎天柱,跨越万难再辉煌。

老师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教材,老师自己编写、刻写蜡纸、油印教材;实验室条件不足,就亲自带我们去工厂求援,用自行车将工厂不用的原材料边角余料驼回来做实验;带我们从毛坯开始,车铣刨磨自制试验装置……我留校任教后,李硕本、杨玉英老师亲自指导我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得到了雷廷权、李庆春、田锡唐、王其隆、安阁英、杜善义等诸多“八百壮士”的科研指点。在哈工大学习工作12年,聆听了老师无数的教诲与指导,得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哈工大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作风已根植在我的血液中。这12年,我目睹着、也参与着学校逐步医治好曾经的创伤,得到了巨大的跃迁,教学育人走向正规、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领先于国内高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向航天进军。这些都为哈工大首批进入“211”“985”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当年累累痕伤,只见满目痍疮。八百壮士再创业,剑指世纪辉煌。百折不挠益刚,世界一流勇创。传承工大好传统,美誉寰球飞扬。

1989年我调离哈工大,老师们依依不舍地谆谆教诲我:无论走到那里干什么,都不要忘记哈工大。再后来,我又回到哈工大,在威海校区工作。在这三十年里,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无论是干技术还是干管理,都自然地以传承哈工大精神为己任,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崔令江,1978年3月考入哈工大锻压专业学习,获哈工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工作。2000年调入哈工大(威海)任教,先后任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等职。现为哈工大(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文章发布员: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