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汇报】迎百年 创一流 促高水平大学特色发展

在哈工大“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下,威海校区始终发扬哈工大优良传统和办学优势,紧紧围绕哈工大整体办学目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逐步确立了“立足海洋,面向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积累,威海校区的科研工作已经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2019年1月8日,刘永坦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章和证书。从1988年起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利用在威海创建的新体制雷达实验站,成功完成了对海远程探测理论体系实验验证,并进行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需求,凝练特色新方向

近年来,校区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瞄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重点特色方向,提出了“一二三三”特色发展战略。


面向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需求,开展“3+3智慧大数据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区学科建设的新布局。


威海校区的工程学、材料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为哈工大相应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做出一定贡献。



二、科研规模和水平稳步上升,不断迈上新台阶

科研工作从无到有,规模和水平稳步上升。2012年以来,年度科研经费连续七年过亿元。2018年科研经费1.55亿元,人均经费28.7万元,人均科研经费列山东省高校前茅。材料、信息、计算机等学院人均到账经费已接近校本部相关学科水平。


近年来,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数量快速提升,获得的面上项目比例明显提升,重点和重大项目开始显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1项。自2016年以来,校区还申报和参与承担了涉及材料基因组、网络空间安全、海洋环境与安全保障、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3项,其中政府间合作4项。


 

学校政策导向发挥作用,近两年校区学术论文数量猛增,SCI/EI论文数量成倍增长,反映出学校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学校重视科研团队的打造和高层次人才的引培,一大批青年学者在学术界崭露头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获评青年泰山学者、4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各学院以“一二三三”特色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各情况,整合团队和人才,培育出“一院一亮点”的特色学科与科研方向。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4项。


十二五以来,加强校企地合作,在山东省产学研项目860余项,合同总额超过4.37亿元;其中,在威海市产学研项目543项,合同额2.47亿元。部分合作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填补技术空白,为企业创收增值达1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人获第八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荣誉称号,1人获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三、突出科研重点方向,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校区倾力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新平台,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9为校区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国家海洋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学科协议,支持哈工大威海校区更好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2014年11月6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威海)与威海市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国家首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落户威海校区。


2018年12月4日,工信部首个获得“双一流”高校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项目——我校“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实验大楼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平台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智慧海洋建设、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的需要,围绕对海探测与感知技术、海空天一体化通信与组网技术、海洋观测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服务技术、海洋无人观测平台四个方面进行建设,重点打造一个中心——“海洋观测技术促进中心”,两个基地——“海工装备研发和测试基地”及“海工装备人才培养基地”。


2018年9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威海举行,来自国内航天与海洋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近300人齐聚一堂,围绕太空与海洋的融合创新深入交流,校区成为航天科技进军海洋强国建设“入海口”。


近年来,校区突出蓝色海洋经济、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等特色方向,在海洋探测技术及装备、海洋航行器技术、海水处理与海洋养殖加工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计算机与软件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性项目和成果。以刘永坦院士团队为骨干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实验室落户威海校区,成为校区构建国家级实验室并最终升级为国家对海监测领域重点工程实验室的重要基地和支撑。



四、探索“政产学研金用”合作新模式,创建哈工大驱动的“威海硅谷”

校区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瞄准区域科技发展需求,依托哈工大“一校三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优势,创建了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以高水平工科大学驱动的创新创业模式,打造政产学研金用相结合的新型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和园区

作为国家区域(威海)创新中心三大平台之一,创新创业园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和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级大学科技园。2018年底,创新创业园一期两栋大楼已竣工交付使用。


创新创业园通过打造“两清单一平台”综合服务体系,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已列出威海校区科研成果清单390项、校友及企业清单696项,通过包含创新创业大楼、创投基金、线上创新创业对接系统、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氛围和各专业服务机构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快速集成创新创业所需要素,助推科研团队创新创业。


自成立以来,创新创业园已成立6家专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科技企业11家、引进和吸引各类人才600余人,为驱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为地方留住优秀人才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一批富有哈工大学科特色,以哈工大优势学科为驱动为地方产业经济提供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为威海市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对海探测与海洋装备技术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产线等相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新闻中心)


文章发布员: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