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秉初心·建新功】学科发展回顾(二)早期的人才培养

一、实验室建设伊始

实验室建设之初金相实验室和热处理实验室均在现在校医院二楼中厅,总面积约30平方米,可进行金相显微镜的使用、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金相试样的制备、钢的淬火-回火热处理、洛氏硬度试验和布氏硬度试验等实验。金相实验室1991年前只有四台金相显微镜,其中一台是通过当时世界银行贷款购买的卧式显微镜。1992年以后实验室陆续购买八台立式金相显微镜并购买了三台简易的金相试样抛光机和八套标准铁碳合金金相试样。热处理实验室1991年之前只有几台小型电阻炉,1992年后添置了两台箱式电阻炉,并购置洛氏硬度计和布氏硬度计材料性能测试设备各一台。焊接实验室最早的地点A楼112,面积约30平方米,1992年后进行搬迁到现在的校医院一楼西侧,面积约40平方米。实验室1991年后逐步添置了交流弧焊机、焊条烘干箱、脚踏式交流电阻点焊机、NBC-400型CO2保护焊机、交直流两用钨极氩弧焊机、ZX3-400型焊条电弧焊机、微束等离子焊机、示波器、模拟式超声波探伤仪等设备。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材料短缺、购置渠道闭塞,教研室教师们为了满足实验需求,还通过改装拼凑和自行制造实验器材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关键实验器材无法购置的问题。甘油法焊缝扩散氢测定仪是一种应用面很窄的实验器材,市场上很难买到,基本是按需要定做且价格昂贵,当时定制费用在5000元左右。利用学校提供1000元仪器设备自制经费,胡丕珉、周玉生、贺文雄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一台甘油法焊缝扩散氢测定仪,仅购买元器件一项工作就费尽周折。为购买专用的玻璃收集器,老师们从大连找到沈阳再到哈尔滨才买到。当时许多实验材料在威海无法买到且没有便利的购置条件,多数材料购置都是教师亲自到外地就近购买的。例如:钨极、铜基钎料、铝合金焊条、各种焊丝、铸铁焊条、不锈钢焊条等都是在烟台或大连购置,氩气在龙口购置,CO2需在文登购置。

早期由于专业实验内容与校本部及其他院校的不同,为了配合教学需求,教研室的老师们以校本部的本科实验教材为参考来编写适用于教学需求的实验教材。焊接及金相与热处理的全部实验教材都是由左国雄、贺文雄两位老师负责编写的。当时教研室和实验室都没有配备电脑,学校也没有印刷厂,实验教材只能靠手工抄写后刻蜡纸并油印出来供学生使用。

虽然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材料短缺,但是在这样的现状下,实验室完成了从1991级到1996级焊接专科生的全部专业实验教学和大部分毕业设计任务,实验环节的培养质量没有下降。

二、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

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生的金工实习在校内进行,实习时间较短,条件比较简陋。热加工方面的实习有砂型造型练习、焊条电弧焊操作和CO2气体保护焊操作练习,冷加工方面的实习设备有车床、铣床、磨床各一台供演示使用。另外认识实习共1周、生产实习共3周,都在校外进行,实习内容相对饱满,对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具有较大帮助。毕业设计要求共11周,毕业论文要求一万字以上,论文题目主要是实验类课题,所以教研室曾安排部分学生到工厂企业进行课题研究,成为当时热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特色。

为了丰富实习内容,保证校外实习的质量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单位落实方面,教研室的多位老师出力联系实习企业,尤其是周玉生老师,他通过多方打听、四处奔波,广泛利用同学、朋友、校友等关系,落实了大多数实习单位,并竭力维护厂校关系,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届89级的学生分为铸造方向19人和焊接方向21人。其中,铸造方向的学生由房文斌老师负责指导,先在校本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并在长春一汽进行实习,然后在威海分校完成毕业设计;焊接方向的学生全程在威海分校培养,在荣成东山造船厂进行实习,由胡丕珉与周玉生作为指导老师进行毕业设计。

在之后的几年中,专业老师们继续为学生的实习积极联络。得知一位90级学生的父亲是泰安煤矿机械厂的总工程师,并有一位校本部焊接专业老校友在该厂任副总工,周老师与他们取得联系并促成了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事宜。8位1990级的同学在贺文雄的带领下到泰安煤矿机械厂进行毕业设计。91级焊接专业的两个班全部在泰安进行毕业设计,其中一个班在泰安煤矿机械厂做毕业设计,另一个班在泰安链条厂,题目来源仍然是企业实际问题。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经过两个多月的毕业设计,基本解决了企业提出的问题并获得了企业的肯定与好评,获得的成果在《电焊机》、《焊接技术》等期刊上得到发表。后续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周玉生等老师通过广泛联系与泰安矿山机械厂、肥城轻工机械厂、淄博齐鲁石化某工厂等企业达成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的协议,每个企业接收10~20名学生到厂方开展毕业设计并提供实际工程问题作为课题,剩余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这种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模式得到学校的肯定,在解决校内毕业设计硬件条件不足难题的同时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并且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玉生、胡丕珉、贺文雄等题为“走厂校结合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项目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来,学校实验室条件逐步改善和外出做毕业设计不利于管理安全隐患较多,1996年后教研室没有再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三、人才培养与就业情况

1989年1月,学校制定并颁布了《班主任职责条例》,规定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要求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在班级建设和管理方面,担任多届班主任的贺文雄老师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为给更多学生锻炼机会实行班长轮流组阁制、为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创作展示与创新报告活动、为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这些尝试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在学校班主任工作交流大会上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93012-2班举行的班级活动

  95012-1班的值班笔记及群英创作集

几乎所有的教研室老师都担任过班主任,有些老师还担任多届班主任。当时学校规模较小,学生社团活动也少,丰富课余生活主要是通过班级活动的形式实现的,如班级元旦晚会、周末集体登山、集体赶海等,班主任都有参加,其乐融融。在班主任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团体与个人,如90012班、92012班等,周玉生老师因为在学生工作上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哈工大威海分校1992年度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都有数位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获得专科升本科的资格,有的甚至直接考取了研究生。

1989级到1993级的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1994级毕业生开始自己应聘工作,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就业形势很好,每年的就业率都接近100%。如今学生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不少杰出校友涌现而出,学生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一定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也让学校为他们而自豪。

  

  部分早期毕业生照片

 

文章发布员:谭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