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区横向合同签订额首次突破1亿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 校区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源头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2018年我校区的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签订金额达到1.19亿元,首次突破一亿元大关,无论从项目数量上还是科研经费数额上均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合同额增长了50%,其中,超百万的合同27项,合同额7171万元,占全年合同额的60%2018年横向经费实际到账5063.6万元,较去年增长了66.7%。这标志着校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与跨越。与企业签署的合同额排名前五名的院系分别是材料、信息、船舶、计算机、新能源学院。

一、把握科研内涵发展,拓展成果转化渠道

近年来校区按照“一二三三”战略布局效果凸显,科学研究聚焦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船舶、海洋、汽车等领域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宽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领域与渠道,校区建设了“哈工大(威海)技术转移中心”省级平台,并被选为山东省技术转移联盟常务理事单位。首先深入调研科研团队,编撰了13.3万字的2018年最新成果汇编,并首次开展了科技成果成熟度细分工作,逐一对339项最新科研成果进行了五级的成熟度细分。通过开展成果推介、校政企技术交流合作、重点企业精准对接、平台对接服务、线上常态化成果发布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拓宽了成果转化对接渠道。今年发布地方企业需求1000多项,接待政企人员来访54次共359人次,在校内组织校企专场科技对接洽谈会29场,学校方参加的专家296人次;组织来访政企人员参观实验室81次;组织专家111人次参加国内产学研会议26场,重点推介成熟、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大大提高了校企对接的成功率,促成一批前景好、收益高的技术成果项目落地转化。

二、重点企业精准对接,整合资源深度合作

校区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大企业合作工程,筛选并定向推送成果和技术,在技术转移中心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双方高层、技术人员多次沟通了解,2018510日,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威海)校长徐晓飞,哈工大科工院常务副院长付强等,歌尔集团董事长姜滨、副总裁蒋洪寨、副总裁冯蓬勃、副总裁吉永等共同签署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歌尔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民营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歌尔集团5年拟筹集总额1亿元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技术合作项目研发、人才合作与交流、学生培养及创新活动等。双方将以此次校企合作为契机,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系统、智能制造、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歌尔集团的创新发展,提升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能力。这是我校区有史以来与企业签署的第一份亿元协议,它标志着学校的产学研拓展工作面向行业龙头企业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双方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哈工大—歌尔先进材料与封装联合实验室”已经揭牌运营,随着科研成果的输出转化和深度应用,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将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看点。

三、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建设前沿科研平台

 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着眼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为进一步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为国内航天与海洋跨领域学术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在科技发展处大力的推动和支持下,为充分发挥学校的航天科技优势,校区与航天科技集团强强联手共同进军海洋领域,正在筹建“海洋装备综合测试试验场”。此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威海举行,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与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潘德炉、杜善义、曾广商和来自国内航天与海洋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近300人齐聚一堂,围绕太空与海洋的融合创新深入交流、长远谋划、务实合作,为引领和促进航天科技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的融合创新建言献策。论坛以“海天一色—太空与海洋的融合创新”为主题,探讨了建设海洋强国对空间基础设施的应用需求、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科学对航天装备的需求、海洋科学和工程应用与航天工程技术的融合创新、海洋与航天装备体系的军民融合与发展等一系列前沿领域和重大课题。

近年来校区在海洋与船舶工程领域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共建我国第一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建有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双一流”建设项目“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

四、结合区域重大需求,突破产业关键技术

几年来,主动加强了与国内省市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多家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政府搭桥,深入对接地方产业重大共性需求。例如校区与昆山市政府签署了产学院合作协议,昆山市政府领导多次率企业家来访校区,先后签订了1400余万元的合同。昆山宝锦激光拼焊有限公司与校区共建联合实验室,该企业投入1000万元研发经费,联合研发激光拼焊生产线并投入量产使用,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加工制造水平,乃至我国高端装

制造业的国际地位。该设备产能为瑞士进口大型焊机的2倍,价格仅为其1/2,抢占了国内激光拼焊机市场50%的份额,每年为企业增加2亿元的销售额,净利润达到4000万元。今年材料学院副院长宋晓国教授又与该公司签订了汽车轻量化铝/钢摩擦塞铆焊接技术及专用成套装备研究,合同额500万。

通过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瞄准产业共性需求,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如材料学院张涛副教授签订的千万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特种纤维预制体制备技术自动化装备,合同额1920万元,该项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温结构件、热场保温结构材料、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等领域,实现了我国非织造行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材料学院孙清洁教授与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签订了三代核电站焊接关键技术研究,合同额346万;以及军工、智能装备、汽车、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国家信息安全、生物化工等领域的多项技术合同,分别解决了相关行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彰显了广大教师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的实力。今年还获批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1项。

横向项目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扩大对外联系,提高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校区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运行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绩效鼓励政策,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升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以企业需求为向导,依托人才、科技优势,推动一批能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文章发布员:谭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