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教师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1215日上午,由校工会、科技发展处、校青年科协联合举办的第五期教师学术沙龙在G202举行。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新波教授作了题为“混合增强智能的探索与实践”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校青年科协负责人张盛平教授主持,青年教师及部分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高新波教授首先从2016128日《Nature》关于AlphaGo的封面文章谈起,从AlphaGoAlphaGo Zero的发展诠释了人工智能程序通过高强度自学成才的发展路径,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员、自己的专业朋友圈对该文章的反应,分享了自己关于人类小数据、机器大数据及其带来的潜在问题的思考,解读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高教授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机混合智能的哲学基础、人在回路的混合智能的尝试与探索、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智能的尝试与探索、总结与展望等五个方面展开了详细论述。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分,高新波教授详细解读了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讲解了国家制定的人工智能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步走顶层设计,介绍了了目前人工智能规划第一步所部署的五大方向,即: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重点解读了“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增强智能”等混合增强智能的两种形态。

在“人机混合智能的哲学基础”部分,高新波教授从国际人工智能促进协会主席在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中提出的三个终极问题谈起,解读了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从哪里来、人工智能到哪里去的问题。他提出,人工智能来自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人类智慧,并从人类文明与人类智慧的发展解释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起点、哲学起点和科学起点,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走向。他还就“弱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强人工智能可怕吗?”“人及混合智能的起点”“人类智慧的本质”“人工智能VS人类智慧”“混合增强智能的本质”“新信息世界观”等问题做了精彩讲解。

在“人在回路的混合智能的尝试与探索”部分,高新波教授以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为案例,解读了“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异质人脸识别实例剂系统应用”等。

在“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智能的尝试与探索”中,高新波教授解读了传统的客观评价结果与主观感受一致性不吻合、人类及人脑与类脑计算的区别、主观图像质量分数获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比较法、结构统计分布与视觉感知质量之间的内在规律等问题。

在最后的总结与展望部分,高新波教授指出,弱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强人工智能创新空间广阔令人期待又充满疑虑,人机混合智能方兴未艾是可以驾驭的正确选择,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他强调,合理地应用大数据与小数据分析为人工混合智能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实现摆脱人类知识,让人工智能具有更高的自主性。

高新波教授最后寄语广大人工智能工作者要不忘初心,要记住AI的初心是让机器把人从复杂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因此人工智能绝对不能只强调人工(大数据),而不考虑智能(小数据);要记住机器是为人服务的,人工智能必须体现人的意图,让智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避免人工智能的异化(可用、好用、可控);要记住人最宝贵的智慧是情感、联想、灵感、顿悟等,人机混合智能的初衷不是把人又变成机器的奴隶,而是为了发挥人的智慧,更好的为未来发展服务。

在问答环节,高新波教授用“带着耳机练习学唱新歌与不带耳机学唱新歌的区别”等生活案例解读了人工智能的输出与反馈等原理,用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解答了师生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部分对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的师生还在会后就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生培养等问题与高教授进行了单独讨论。

本次报告有效提高了我校师生对人工智能的把握,对他们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更好的弘扬八百壮士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提供了指导与启迪。








文章发布员:谭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