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SCI的“00后”

近日,动力系统顶级杂志-Chao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Nonlinear Science接收我校学子完成的论文《Novel aperiodically intermittent stability criteria for Markovian switching stochastic delayed coupled systems》,本文联合作者中唯一的本科生栗强来自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三年级,是出生于2000年的“千禧娃”,论文初稿完成时,他只有17岁。



“论文发出去的一刻,觉得什么都值了,”栗强笑得眯起了眼睛,“我来哈工大真是最正确的选择,我不是少年老成型的,有点‘不定性’,环境对我的影响很大。学校整个的氛围,身边老师学长严谨的学术态度,都在激励我成为更好的人。”

栗强说,他对哈工大是“一听钟情”,高一时第一次听老师说起这个学校,心里就特别向往,回家后查了很多关于哈工大的资料,就认准要来这里了。“我上学早,经常比别人慢一拍,什么事情都是家人督促着完成,冲刺哈工大是第一个我真正愿意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

高中三年,栗强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2016年高考时,刚满16岁的他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成为当年理学院年纪最小的新生。“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多帮助,不止在学习和生活上,为人处世上也教了我很多,比如事该怎样做,话该怎样说,所以我的大学生活一开始就很顺利。”

初入学时,栗强和所有的大一新生都得到了一张辅导员制作的大学路线图,对大学四年每个阶段的任务,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栗强对照线路图,很快锁定了自己的第一步目标——进入课题组。“学校为我们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科研对我来说是很高大上的词,我特别想试一试。”

怀着对科研世界的神往,大一学年栗强成绩稳步上升,在辅导员杨薇老师推荐下加入李文学老师课题组,并在李文学老师和在读博士武永宝的带领下开始接触前沿数学课题——随机耦合系统。

走进课题组,栗强很快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陌生的学科、概念、定理,让他一时难以消化。他也很快感受到了温暖和动力,武永宝学长耐心指导、不断鼓励,课题组每天安排研究生为新进组的本科生讲授科研基本知识、文献查找整理、论文布局谋篇,李文学老师更是一周四次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课题组学生上讨论课,炎炎暑假里,办公室中也热火朝天,大家在热烈的集体讨论中碰撞出很多思维的火花。

“充满激情、严谨认真、勤奋律己、全力以赴,这就是我在课题组中感受到的科研精神,老师和学长学姐对科研的执着,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深深感染了我。”

在课题组这个大平台上,他渐渐地被前沿数学领域所吸引,为数学严密的逻辑和简洁之美所折服。写论文初稿的那段时间里,栗强形容自己“很拼”,每天起早贪晚,脑子转个不停。大二寒假,他坚持留校撰写论文,“晚上断电后就去走廊写,假期公寓人很少,走廊很冷,灯也暗,我一个人在冬夜里写到凌晨两三点,那段时间印象特别深。”

一分辛苦一分甜,在老师和学长的指导下,论文日臻完善,在初次投稿时便被Chaos期刊给予了修改的机会,后期历经三次小修,五位审稿人的严格审核之后确定发表。“真像做梦一样,之前SCI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现在我居然在上面留下名字了,”栗强又笑了起来,“进了课题组我才发现,SCI不是一个梦想,而是努力后的一个结果。”

如今栗强又投入到了新一篇论文的写作中,“还是要投SCI的论文,这次带我的是一位学姐,也是一位特别努力的‘超级学霸’。”栗强说,经过上一篇论文的“折磨”,他已经达到了“新的境界”,在讨论班中从“倾听者”转型为经常参与辩论的“发言者”。

在课题组一年多的时间,栗强的专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大一入学时的年级30几名冲到年级第8名,“课堂上的抽象概念,在课题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看那些知识点都觉得很亲切。”

他也不知不觉养成了一些新的习惯,“手机很少看,几乎不‘刷圈’,每天的任务写在‘便利贴’上,完成一项划一项,特别有成就感。”他还有了新的娱乐方式,喜欢用各种工程制图软件画函数图像,经常去图书馆借书,前些日子他看了《亲爱的安德烈》、《瓦尔登湖》,最近在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

栗强说,他还没有完全确定今后要走哪条路,但是一定会走好现在的每一步。“我很幸运,如果不是来了哈工大,如果不是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和同学,我的18岁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寒来暑往,18岁的栗强,在哈工大的舞台上,以最拼搏的姿态,完成了他的成人礼。

                                           ·谭璇月 杨薇·



文章发布员:李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