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博士】海洋学院博士生王虹元在衰老生物学研究领域发表重要成果

海洋学院Bio-X生物研究中心张治洲教授课题组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衰老与健康研究所线虫实验室大卫.格姆斯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孤雌生殖的类程序化导致衰老期野生型线虫体内畸胎瘤类似肿瘤的形成》(A parthenogenetic quasi-program causes teratoma-like tumorsduring aging in wild-type C. elegans)发表于衰老生物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合作期刊:衰老与疾病机制》(npj Aging and Mechanism of Disease, 2018, Vol 4, Article No.6)。该期刊是在线出版、完全开放获取的国际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衰老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论文以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对其体内因衰老而引发的子宫肿瘤的形成进行生物学过程描述并结合近期提出的衰老理论探究其发生机理,并将其与人类卵巢畸胎瘤进行相似性比较。该论文直接关注衰老发生过程并试图探究衰老发生的本源问题,为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策略。文章第一作者为哈工大-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王虹元,由我校张治洲教授和伦敦大学学院格姆斯教授共同指导并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一个长期存在的概念是衰老是随机损伤累积的结果。根据野生型基因拮抗多效性和类程序衰老理论相关内容,课题组近期对衰老的发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认为衰老病理学特征的出现是野生型基因在晚期阶段的持续表达引发不可控的发育程序的非定向发生而导致的结果。本论文研究成果显示线虫在繁殖期结束之后未受精卵母细胞堆积于子宫内部并随着时间的递增因DNA核内复制和染色质的过度增长而形成肿瘤。该肿瘤在形成机理与表型特征上都与哺乳动物卵巢畸胎瘤存在相似性,均是由不能完成减数分裂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发育而来,且与胚胎发育的类程序化发生密切相关。该文表明线虫体内程序与类程序的转折点(即,衰老的开端)可能为精子耗尽的时间。除此之外本文还成功证明远端性腺萎缩与卵母细胞肥大密切相关,而线虫衰老阶段合成的卵黄也是子宫肿瘤形成的重要营养来源。此项研究也进一步表明WilliamsBlagosklonny早年提出的理论模型在在衰老发生机制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进一步为在不同物种不同器官内验证类程序导致衰老的普遍性、继而研制全新抗衰老策略打开方便之门。王虹元参与的另外一项研究(类程序带来肠道自噬继而导致线虫衰老)也正在获得关注(C. elegans Eats Its Own Intestine to Make Yolk Leading to Multiple Senescent Pathologies. Current Biology,2018, 28, 1–13)。 (信息来源:海洋学院BIOX实验室)


 


文章发布员:张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