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赵洪运:“焊”“压”新材料 “洪运”架“金桥”

赵洪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学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赵洪运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省科技攻关及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2016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



200512月,本科毕业于哈工大焊接专业的赵洪运已经在长春工业大学工作了14年,为了圆父母回老家的心愿,他选择了回到山东,来到当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哈工大(威海)。“我来的时候已是教授,凭着3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白手起家,开始了科研工作。”

在长春工作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主持和参与完成近2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大部分是与一汽集团开展合作。来山东后,先与威海市克莱特菲尔风机有限公司进行接触。“当时公司正在谋划进军高铁机车的风机生产,但一直解决不了关键技术,也得不到NE15085体系的认证。”研发经验丰富的赵洪运带领张鹏和刘洪伟两位博士研究了新一代风机的材料、结构和可靠性,完成了新一代风机的结构优化和焊装生产线设备和工艺流程,并利用自己国际焊接师的资格,指导帮助公司顺利通过了EN15085体系认证,使得克莱特菲尔公司在市场上建立了竞争优势。2010年,公司通过铁道部高速铁路机车和动车组用风机供应商复审并被列为铁道部牵引电机通风机部颁标准主编单位。

20069月赵洪运担任材料学院副院长,2012年开始担任院长。有些年轻人的研究方向与学院现有研究方向不一致,无法开展科研工作,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或是吸收这些年轻人加入自己的团队,或是支持他们开辟新方向。

2009年,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国栋教授来校指导学科发展。王国栋院士是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长期以来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王院士为我们团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两个方向:一是经济、环保型高性能新型材料的研究,二是国际前沿新工艺、新装备及全自动化智能成套装备的开发,最好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国家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按照这条思路,赵洪运带领团队先后与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基于中通客车焊接标准体系下新一代客车焊接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及车身轻量化研究”,与江苏创力电梯零部件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梯传动轴自动化装配、焊接、消应力及矫形自动化生产线”,与东营瑞源特种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可发了“柔性石材自动化摊铺及裁断包装生产线”,与山东百变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大型钢结构智能自动化焊接成套装备”。最近,他们研究开发的激光熔覆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项技术既可用于新工件的表面处理,又能用在旧工件的修复再制造,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赵洪运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在烟台一家公司实现了产业化,下一步将用于海军舰艇关键零部件的表面修复。

目前赵洪运的团队固定人员有10个左右,除本学院的王卫卫教授,年轻教师姚圣杰、张鹏、刘洪伟等人外,还有汽车学院的刘涛教授、船舶学院的杨绪剑老师,船舶学院的郭景哲教授和计算机学院的王大顺老师等也为项目开展提供过技术支持。团队现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焊接自动化领域,先后完成了客车、电梯传动轴、机车风机、大型钢结构等装配和焊接自动化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大部分技术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二是材料成型领域,“高强钢热冲压成形关键技术及装备”和“高温气胀成形关键技术及装备”取得重大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热冲压自动化生产线

“高强钢热冲压成型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制造”2013年起已经在山东大王金泰集团实现了产业化,并成功在北京凌云工业、吉林鸿峰等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这个项目的推广应用突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降低了热成形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热成形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将推动我国汽车、特种装备及军工行业的变革性发展。”这项国内首创的技术2015年获得山东省技术市场金桥项目一等奖,2016年获得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在开展的高温气胀成形关键技术采用一次成形代替多次拼焊,可实现中空结构等强替代实体结构,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减重效果明显,在军工、工程机械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赵洪运自豪地说。

说起东营市广饶县,可算是赵洪运多年的“老朋友”了。作为山东省工业强县,2013年广饶县工业总产值超过3800亿元,其中与我校区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2014年双方的合作进入“蜜月期”,人员往来频繁, 610日哈工大东营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广饶成立,赵洪运担任院长。“研究院的成立一方面为双方的合作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也为我校区相关学科教师提供了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渠道。”如今他们的合作项目已经完成并实现产业化的就有5项,正在进行的还有6项。

赵洪运现在每次去广饶,都有企业追着问“有没有新技术”。其实,与企业的合作最初也不是很顺利。“首先得让企业信任你,知道你能帮他们干成事。开始的时候要主动一些,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一开始不要追求回报。等最初的信任建立起来后,企业有大的问题就会主动来找你。”

“很多年轻老师认为与企业合作很难,其实不然,只要你有好想法、好技术,企业很愿意提供支持,帮助你完成研究。”赵洪运总结科研经费有两条来源,一是来自国家的经费,资金有限且要求严格,二是来自企业的支持。“企业不缺钱,缺的是技术。”目前赵洪运他们的团队已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来自企业的经费支持不仅完成了实际课题,还可以省下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用于基础研究。“来自实际的技术也有很多是前沿技术,领先技术,也能提炼出基金项目。”

回顾自己多年来与企业合作的经验,赵洪运表示校企合作一般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高校出发,把前期的技术积累应用于企业,实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二是从企业需求出发,开发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校的优势在于研发能力和对于前沿技术的掌握。刚毕业的博士、年轻老师往往愿意从事基础研究,因为方便申请到纵向课题,可以发论文。但其实搞研究的都愿意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对现实生产有促进作用。只有把实际应用和基础研究相结合,并在企业中推广,才是工程技术研究的意义所在。”

十多年扎根工程技术领域,赵洪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评选中,经山东省科技厅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赵洪运获得突出贡献个人奖,成为获得这项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的22名个人之一。

“荣誉来得有点意外,但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 赵洪运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科技人员大有作为。”                                                               

                                             (记者 张玉芹)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