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周文福:亦是“秀才”亦是“兵”
 

 
   周文福,1978年生,博士,哈工大(威海)体育部讲师,体育部主任助理。2007年进入校区工作,曾获哈工大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政府“优秀志愿者”,山东省威海市社会组织孵化园“优秀志愿者”等称号,201606月获评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个人。

周文福肩宽背阔,方脸剑眉,常年的户外运动炼出一身黝黑皮肤和一副强健筋骨。他站在那里,肌肉遒劲,沉稳如塔,颇有武将风范。

当他埋首案前,又是另一派光景。一副细框眼镜勾勒出几分斯文,多年在材料和论文堆中摸爬滚打“磨”出了执笔时的自信。在体育部优秀的年轻一辈中,他是公认的“笔杆子”。

来校区十年,厚积薄发中,他“屡试屡中”,一路读到了博士后,撰写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获奖众多。高山蓝天下,他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拓展训练,作为主力之一参与的素质拓展课已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一支标杆。

“文能提笔,武能扛枪”,事业征程上,周文福亦是“秀才”亦是“兵”。

                      人生的两条“岔路口”

 周文福从小就很“轴”,重感情,认死理儿,八头牛拉不回来。学体育、来威海,都是因为某段舍不掉的缘。

   从上学起,他的成绩一直在中上游徘徊,各种球类运动样样都爱。虽然说话不多,但是很有人缘,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小伙伴。

20世纪90年代末,周文福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高考临近,报普通本科还是体育院校,“从文”还是“从武”,这是一次重大抉择。

那是中国足球最热的年代,一腔热血的周文福是国足的铁杆球迷,偶像是国足前锋、效力于天津足球队的于根伟。为了一圆与偶像同场踢球的梦想,周文福毅然报考了天津体育学院,“追星”追上了体育路。

2001年,于根伟的关键一击让中国队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世界杯入场券,周文福和伙伴们在电视机前击掌狂呼,那是青春岁月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幕。

在体院一路读到硕士,他还是没能圆了与偶像同场竞技的梦想,不过这个梦想却照亮了他的体育人生。2006年毕业实习,周文福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上。

他的两任硕士导师都看好这个做事扎实、头脑灵活的小伙子,一位导师推荐他去国家体育总局,另一位导师力荐他留校,最终他却“追爱”追到了威海。

 “我的妻子,当时的女朋友比我先毕业,在威海工作了。这份感情割舍不掉,我就只能追来了。”

为了探探这位实习生的“底”,体育教学部主任佟艳华先是交给他整理教师评价系统、做报表等繁杂琐碎的工作,没想到这个黑壮的小伙子做事非常细致稳妥,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干净利落。接着又交给他一些材料、文字的整理工作,周文福也很快交上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少年老成。”这是佟艳华对周文福的评价。

                    体育课堂的“兴奋剂”

初出茅庐的周文福有干劲,也有一股闯劲,敢想敢做,一心想让体育课成为一块“香馍馍”。

他的专业方向是田径类体育,相对枯燥的田径类课程经常在高校“遇冷”,选课人数呈下滑态势。实习过程中,周文福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在天津读书的时候,一位做拓展培训师的朋友带我去参观了素质拓展基地,各种室内室外、高空、水上的项目非常有趣也很锻炼人,我当时就被吸引了。如果能把拓展训练引入课堂,就像给体育课打了一针‘兴奋剂’。”

抱着“想干成一件事情”的决心,他提出了开设素质拓展课的建议,这个建议让领导眼前一亮。“体育部当时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也想尝试把拓展训练引入课堂。正好我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想法,这些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体育部很快决定在田径班试点课改,每堂课融入20分钟的拓展训练。为了用好这20分钟,周文福几乎把市面上的相关书籍都啃了一遍。

“我们几个老师一起用PVC管子、大木板、啤酒桶等简易材料,开发出很多便宜又好玩儿,学生很喜欢的项目。不少道具是我们‘原创’的,全国仅此一家。”周文福不无自豪地说。

2007年,周文福硕士毕业正式进入体育部工作,校区素质拓展课也在当年正式引入体育课堂,这在山东省高校中尚属首例。

打破了体育课“齐步走、绕圈跑”的老套路,冲破了“从操场到球场”的旧框框,素质拓展课充分利用校区依山傍海的地域优势,罐头鞋、穿越火线、信任背摔、山间寻宝等妙趣横生的内容让学生大呼过瘾。学生选课的火爆程度超过预想,甚至一些院系的辅导员也来“取经”。

“素质拓展课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突破个人的心理极限,也能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

素质拓展课作为选修课开始一年后,周文福在佟艳华的指导下开始编写教材、大纲和教学日历,素质拓展课正式纳入体育必修课中。

“十年体育教学,我最亮点的工作就是素质拓展训练。校区给了我这个平台,领导给了我很多支持,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因为环境造就人。”

                    年轻教师的“连心锁”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2011年,素质拓展课终于开花结果,课题组撰写的论文《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特点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研究》获哈工大和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这是周文福参加工作以来最重大的一个教学成果,按照课程贡献,周文福应该排在论文作者第二位。但是团队中恰逢有教师要评职称,周文福得知后主动让出了位置。

“排名我不在乎,参与就是收获。”周文福说。“我们搞体育的人比较粗线条,没为这种事情计较过。”

“他肯干,也肯吃亏,很活跃,也很憨厚,所以在体育部的年轻教师中威信很高。”佟艳华说。

但是周文福觉得自己不吃亏,反而还占了便宜。“活儿不白干,多干多得。”

事实印证了他“吃亏就是占便宜”的理论。由于工作以来在编教材、申课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锻炼,周文福在2011年报考北京体育大学时“一击即中”,成为体育部年轻一辈中第一个博士生。

“你都是博士了,也带我们一起进步进步吧。”一次体育部年轻教师们一起打篮球时,有人半开玩笑地提了一句。周文福当场拍板,几个小伙子头碰头热议了一番,“青年科技小组”即刻宣告成立。接下来的那场篮球赛就成了一个独特的“庆祝赛”。

虽然成立得稍显仓促,科技小组的规章制度却毫不含糊。组员每周要研读2篇论文,每月要拿出1个论文或心得,周文福看过后给大家一一反馈。小组成立时,7名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浑身洋溢着干劲和活力。这些年轻人也定立了特殊的惩罚措施,“完不成的人要请大家吃饭。”周文福笑着说,“不过目前为止只罚过一个人,因为他那时刚当上爸爸,忙着伺候月子。”

青年科技小组可以说是年轻人们的“连心锁”。在组长周文福的带动下,小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学科动向,共同申报课题、参与调研、写总结材料,相互协作中,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

“我们小组刚成立的时候,大家多数是本科学历。现在组里已经出了两个博士,所有组员都完成了硕士学业。”周文福说,出去深造的同事还会定期共享前沿信息,大家一起拓展视野,接触的科研圈子也不断扩大。

“收获的不只是成绩,还有情谊。”周文福说,“谁家有事喊一声,大伙儿全都去帮忙。我们互相扶持,就能走得更远。”

                  复健路上的“暖阳光”

“能为别人做点事,其实自己心里更高兴。”周文福说。除了在学校里与同事们互相帮扶,在社会服务的路上,他也已经走了四年。

早在2012年秋天,体育部就搭起平台,教师们自愿组成服务小组,为残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周文福在本科所学的专业是运动损伤的康复与处理,针灸、推拿、整骨更是“全挂子武艺”。有专业优势,又有一副古道热肠,周文福成了服务小组中的一名骨干。

2014年初,体育部与威海市共同合作的威海市残障人体育康复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入驻威海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周文福担任康复中心副主任。每周四他都“扎”进所负责的社区带领社区来康复的人做各种器械和复健体操,是倍受信赖的“周教练”。

除了复健,“周教练”还擅长“心理治疗”。“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以前总是窝在房间里不愿意见人,我就陪他们多说话,在复健的时候大声鼓励他们。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普遍反应心里亮堂了,愿意出门儿了,运动起来也更有劲头儿了。”

两年来,“周教练”在社区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来复健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都康复了,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腿一直有残疾的张大姐在康复后特地跑来跟周教练道谢,说复健让她有了新的生活。现在不只能帮闺女带孩子,还开了个成衣铺自己做衣服,收入很不错。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觉得很满足,总算没白忙活。”周文福说。

20146月,周文福开始每周入户为校区患脑中风的孙振绮教授进行康复训练,一老一少常常边治边聊,不知不觉就结成了一对“忘年交”。

“孙教授是教学督导专家,教学经验和生活阅历丰富广阔,对我的事业和人生都有很大启迪。”

教学是相通的。周文福经常会把体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未来的设想讲给孙振绮听。“孙教授给我提了很多意见,从国家教育改革的视角,告诉我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课,是符合要求的课。我从来没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思考问题,真是受益良多。”

经过两年的复健,孙教授康复效果良好,部分生活已经能自理。他把自己主编的教材送给周文福一套,用以鼓励这个积极上进的年轻人。“这些教材摞起来快有半人高,我每次拿起来看,都很受触动。”

                    简单人生的“大智慧”

周文福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六点起床跑步,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事情。他的目标也很清晰,“我希望能‘冲’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工作以来,周文福主持了两项省级社科基金,但是离目标“还差一大步”。为了求得“心药”,今年3月,他进入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

“当时还可以选择去清华大学,但是曲阜师范大学更偏重体育教学,另外这个博士后研究中还有一部分是健康教育,与体育部教材建设关系紧密。说到底,深造的最终目的还是提升工作能力,为校区发展服务。”

周文福说,校区的发展越来越好,新的拓展训练基地今年正式启动建设,校区保健与运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建,大家在学校里会有更多运动和身体检查的场所。“我们体育人希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最大力量为师生健康服务。”

来校区十年,周文福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大学时期的导师直到现在还想“挖”他回去,他说哈工大是一片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不会再挪动了。

不知不觉走到现在,当初那个成绩普通、说话不多的孩子越走越快,渐渐在同龄人中走到了前面。

 “我自己也想不通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可能还是因为我很‘轴’吧,一根筋”,他笑起来:“说得文气一点,就是有坚持到底的劲头。”

现在的周文福,事情越做越多,脚步越来越快,他依旧乐呵呵地奉行着“多干多得”的原则。

“干自己应该干的,干自己能干的,别的不要多想,简单就是效率。”敦厚的周文福自有人生的大智慧。

                                    (记者 谭璇月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