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张兆心:愿做工大一艄公
 

张兆心,197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考入哈工大(威海),2002年保研进入校本部,2007博士毕业后回到威海校区工作,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NIST)常务副主任,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曾获哈工大(威海)优秀班主任“银烛奖”、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哈工大两学一做标兵称号。2015年被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06月获评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个人。

张兆心细高身材,黑瘦精干,办事利落,走路生风。在哈工大求学工作十八载,他一直加速度向前奔跑。三年读完博士,八年从讲师升到教授,带领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一路高歌猛进,到账经费连年大幅攀升。他说,在哈工大这艘扬帆起航的大船上,他愿意做一名勤勤恳恳、奋力挥桨的摆渡人,因为这里承载着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根植着他从父辈起就深藏的“工大梦”。

向工大奔跑的“逐梦人”

对张兆心来说,哈工大承载着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前,他的父亲怀着一腔滚烫的“工大情结”报考了“工程师的摇篮,可惜高考落选,与梦想失之交臂。张兆心从小常听父亲讲述这段遗憾,也继承了父亲的梦想和期盼。

张兆心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育有两子两女。他虽是家中老幺,却没有因此获得额外的宠爱。“我的父亲很严厉,他一直教育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承担责任,懂得付出。”

家中的家务划出一部分,四个孩子均摊。初中起每个假期,张兆心都会去打工。“缝制扇贝笼,一个一毛钱。”肯动脑筋的少年很快找到了提升效率的方法,把所有线打成方便抽取的活结,在缝制方法上也进行了改进。几天的时间,这个“小工人”让工地负责人大为惊讶,他的效率已经赶超了当地的多数老工人,每天能拿到30块的工钱。在90年代初,这是一笔较为可观的日收入。

“我不愿意服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方设法做到最好。我不是很有天分的人,在很多方面能力不如别人,但是我会尽力消除自身的‘短板’,抓紧机会锻炼自己。我希望能闯出一片天地,不要平淡地过完一生。”

不服输的张兆心在学业上也肯下功夫,尤其数理化一直十分强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不愿打无准备之仗,一直都在为考入哈工大打基础。我是典型的工科思维,与哈工大非常匹配。”

1998年高考揭榜,张兆心如愿考入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系,父子两代人的梦想终于开花结果。父亲欣喜不已,奖励给他一台当时还很稀罕的台式计算机。

 “我是一个对新事物很感兴趣的人,计算机究竟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我很好奇。”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张兆心踏入了哈工大(威海)。

  

     在工大成长的“勇前锋”

 “一大片荒地,零星几座小楼,跟现在比,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这里有严谨的哈工大规格,有认真负责的老师,有简单充实的大学时光,可以说什么都有。”

大学里的张兆心不仅学业优秀,还是足球场上的风云人物,经常在球场上冲锋陷阵、汗透衣衫。“我在校足球队踢前锋,我热爱比赛中的激烈对抗和团队作战。”他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他在学习工作中保持旺盛斗志的法宝。

他还担任校体育部的部长。“这个职位很锻炼人,要组织活动,外出拉赞助,技术水平、管理方式、协调关系、与人沟通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在负责研究中心日常运转的工作中,当初的锻炼都能派上用场。”

四年锤炼后,他保研进入校本部,师从方滨兴院士,开始在科研领域这个更激烈的“战场”中学习奋勇拼搏和团队作战。在方滨兴院士的引导下,凭着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张兆心高质量完成了硕士学业,并在博士期间作为负责人同时带多个项目,承担和参与了大量课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博士期间要求发表的全部论文数量。

博士毕业时,张兆心面临许多机遇,哈工大校本部、中科院计算所、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等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是他最终选择回到威海校区。“当时方老师对我说,威海校区的网络安全几乎是一张白纸,你愿意去开创事业吗?我说我很愿意。”

                    为工大奋斗的“拉车夫”

2007年,张兆心回到威海,在方滨兴、胡铭曾、杜跃进教授的支持和领导下,与李斌教授、迟乐军教授、董开坤、闫健恩、许海燕等老师一起创建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并成功申报了一批课题。张兆心又成为了科研战场上的“前锋”,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几乎全年无休。

2012年,张兆心成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整个中心的运作。2015年起,经费日益攀升的研究中心初具规模,下设域名体系安全、网络攻防、虚拟化、云计算四个研究室,人数从十几人增加到近百人,承接了多项国家纵向和横向课题,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不断拓展。张兆心搞科研,抓管理,打市场,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

“其实要做成一件事情很难,压力肯定会有,我偶尔也会觉得累”,张兆心说,“但是车要向前,绳在肩上,我必须用力去拉。我正在做我想做的事情,学校、学院和老师们都在大力支持,我愿意为此付出,也会更加坚定信心向前冲。”

为了拓展业务,找准与产业界的“焊点”,张兆心频繁出差,几乎是一个“空中飞人”。“做科研,第一要瞄准方向,了解业界需要,坚持不懈,好的东西一定会有企业来买单;第二是一定要走出去,多沟通交流,考察市场认可度,主动打开市场。”他说做项目要考虑多方利益,与产业界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物尽其用”。

“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问题和困难随时可能发生。“挫折太多了。”张兆心说,“但是挫败从没有过。越难我越要往前冲,越挫越勇。”

如今,那个好奇“计算机能做什么”的懵懂少年已经带领研究中心团队建立了覆盖六省的数据平台,获得域名及相关信息1.5亿,研发了一系列域名分析及管控系统等实用性系统,并在国家工程中予以应用。中心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拓展,分别与亚信、启明、永信至诚建立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深入行业一线,并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国防科大等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我希望研究中心能早出成绩、多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哈工大是最早一批申请信息安全专业一级学科的高校,威海校区的信息安全也要有所贡献,我希望从网络攻防这个切口做出我们的特色来。”

                     在工大坚守的“垂钓者”

“说到底,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张兆心这样定位自己。他对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师、教授、“老板”三个角色之间,他都力争做到最好,找到平衡。

“做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真才实学和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能力;做教授要能独当一面,学校在我这么年轻的时候给了我教授的头衔,是希望我有担当和责任,用这个荣誉和头衔为校区做更多事情;做研究中心负责人要把握全局,把好方向,做好协调管理,靠制度管人。”

在张兆心看来,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他说,讲课、备课与平时积累是1:10:100的关系。讲好一小时的课,需要10小时备课,需要100小时积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在科研中吸收和积累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学生。“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是日新月异的,各种知识在行业中能用到哪里,怎样用,我都会在课堂上讲给学生。”

出差时他在飞机上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时连续三天不分昼夜地交流讲解。一个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他要看7-8遍,下班后常与学生讨论问题直到繁星满天。很多经他修改后的学生论文被一级期刊录用,但他的名字最多在第三、第四作者,甚至根本没有出现。

“我一直记得王克老师说过的话,‘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在院系领导们看来,张兆心是一个“又红又专的大好青年”。无论学院党委安排什么活动,张兆心担任书记的党支部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今年运动会前,张兆心肌肉拉伤,却还在比赛时坚持上场,他说“我是学院的一份子,学院需要我。

勇于“冲锋陷阵”的张兆心,其实还有一个很安静的爱好,那就是垂钓。“我喜欢长久守望之后,鱼儿咬钩的感觉。”

他说校区发展需要付出、拼搏,也需要守望和坚持。“校区这些年变化很快,但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每个老师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学校就一定能跑在前头。我相信校区会发展得更好。”

他说,其实他一直在等待着人生中最大的那条“鱼”, “用心做好每一个产品,让社会上很多人受益,用心讲好每一堂课,让很多的学生受益。这是我人生中最希望钓到的‘鱼’”。

用拼搏的人生做“饵”,以工大的繁盛为“鱼”。在哈工大这艘船上,他永远是那个挥动双臂、奋力摆渡的艄公,坚定守望着彼岸那丰盈的收获。

                                   ·记者 谭璇月·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