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从哈尔滨“转学”到威海
 

    作为一所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哈工大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严谨、务实、博学、开放的校风,为中国的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精英,其中不乏李长春、王兆国、耿昭杰等政企翘楚,也不缺孺子牛般默默奉献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她依然在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用更富时代感的深厚文化底蕴,为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默默承担着自己的责任。我骄傲,为母校取得的伟大成就而骄傲;我自豪,为这所人人仰慕的象牙塔而自豪。然而,我心中更多的还是感恩,感谢母校为我搭建了一个更高的起飞平台,感谢她为我插上了搏击长空的强健翅膀,感恩所有老师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

    几许魂牵,几度梦萦,多少甜蜜的记忆永驻心间。多少次在梦中重回母校,多少次回想起校园生活的喜怒哀乐,那滴滴点点的情愫和甜蜜记忆如在昨日。

我的家乡位于秦岭山脚下,是一个小村庄,千余人,交通不便,信息也较为闭塞。在我之前,村里考上大学的不超过五人,考上诸如母校般著名学府的,绝无仅有。听到我考上大学的消息后,家人都非常高兴,家里洋溢着一片喜悦。但在这份喜悦的背后还藏着一份淡淡的愁,可惜我当时不知道,同时也庆幸我没有早知道。因为如果早知道,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发生巨变。直到有一天,父亲悄悄地问我:“你怎么不报一个两年就毕业的学校?”此时我才恍然,明白了这份愁绪是经济上给父亲造成了压力。望着父母花白的鬓发,看着他们日渐佝偻的腰身,我心中充满了愧疚,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不虚度光阴,过好四年大学生活,以优异成绩毕业,找一份好工作,好好报答父母。

临入学,我用母亲给的100元置办了简单的行李,怀揣父亲拼凑的2000元学费和生活费,独自一人,怀着忐忑的心情,还有一份憧憬和些许迷茫,踏上了千里迢迢的求学之路,从大西北来到了大东北,于1995910日安全抵达学校。

从我的家乡到哈尔滨共有2500多公里路程,这既是一段长长的旅途,也是一段短短的心路历程,一个快速蜕变的过程。在此之前,我的活动半径从未超过百里,从未出过远门,从未坐过火车,亦从未去过任何大城市。这次出门,应该称得上是一次出远门,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一路上,从一开始不敢多说话,对陌生人充满警惕,到敢问路,敢与陌生人交谈;从一开始坐上火车时的忐忑、紧张,到适应和放松;从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好奇,到了解和认识……

这个长长的旅途中,我用短短的时间让自己实现了一次人生的蜕变。

    感谢母校,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走出山村,走向外面的精彩世界。感谢母校,为我铺设了一条希望和成长之路,于懵懂无知中给了我认识世界的勇气。

到哈尔滨后,学校安排了很多热心学长接站,坐着学校的接站车顺利抵达学校,报名,入住,开始了大学的象牙塔生活。我们被编入四院(能源科学与汽车工程学院)三系一班,班号是954301班。在班主任和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大家顺利适应了大学生活。

    记得入校之初,学校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宗旨。当时我也给自己定下目标,不仅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要积极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做到知能并重。四年下来,到毕业时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这四年里,我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社团工作。担任班长,带领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取得了很大进步。每年的奖学金,近半为我们班所获得。学习之余,我也积极鼓励大家多参与一些社团工作,以提升大家的综合素质。另外自己从学院的团委宣传部部员一直做到了院团委副书记。期间为学校学生社团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19977月,我们从哈尔滨中途“毕业”,因为根据学校长远规划,汽车学院要在暑期搬迁,开学时我们将去威海校区学习。对于这次搬迁,很多人意见很大,认为分校的氛围、环境、师资力量、毕业档案、补助、生活质量等等与本部相比肯定会差很多,不愿去。也有一些人认为无所谓,因为以后都是专业课程,老师都一起跟过去。还有一些人心怀憧憬,说学校在海边,环境一定很优美。后来,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做了很多承诺,最终统一了大家思想,搬迁得以顺利进行。

    记得当时假期结束,我去威海报到过程就很不顺。从西安至济南的火车上因为靠近车窗,风吹得我得了重感冒,发烧到39.5摄氏度,转车时感到浑身无力、迷迷糊糊;求人帮助去烟台的车票时,自己却在边上睡着了,差点丢了证件和车票,好在所求之人是好人,一直在到处找我。在附近诊所打针吃药后,一路昏睡了9个多小时,在第二天早晨8点多到了学校。

    刚一到校,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我简直难以置信。我问自己:这是大学吗?是我未来一年多生活学习的地方吗?

    但事实不由我不信,我站在马路路标——哈工大路前,道两边是修道士新翻出的泥土,刚下过雨,泥水还在道上流淌。道左侧是一个散乱的工地,刚刚打完地基,很多混凝土柱子矗立在地基上。再往前100米左右是一条河,河水倒还清澈。过了河,道路在不远处分岔,向两边延伸而去。在正前方是一片草地,零星点缀着两棵歪脖老树,还有大大的池塘,池塘边上长着高高的芦苇,其中还有高分贝的阵阵蛙声传来,为寂静的清晨平添了一抹生机。沿着左岔道前行,是简易的操场,此时还显得空荡荡的。过了操场,终于看到道右侧有一座一层高,占地面积较大,较漂亮的房子,牌上写着“学生活动中心”,但细看也还是很简陋的。它的对面,沿着校园低矮围墙建着一排简易房子,乱糟糟、脏兮兮,一看就知道是一些个人经营的小商店、小饭馆。与此毗邻的是学生一宿舍,外表破旧。墙外则是规整的金海滩花园小区。(后来经过时才知道,里面基本没住人,是一个烂尾小区,没多久就拆除了。)学生活动中心过后的坡坎上,矗立着二宿舍。再往上走,正面对着的是刚刚为我们修建的新宿舍----三舍,它在这些建筑物中还算上档次,四层高,看起来挺漂亮。再往后就是高高的荒山坡,高处有一圈围墙。右侧还有几栋家属楼。

     进宿舍后,在门卫处取了寝室钥匙后,上楼放下行李,打量屋里,挺干净整洁,还好,终于舒了口气,走上阳台,向外眺望,迎面正对来时那条路,前面很空旷,视野极好,可以一直看到校外那条交通主干道。向左侧望去,高坡上有一栋建筑,后来知道是学生食堂。再往左前方,远处,视线沿着一条踩出的羊肠小道,经过坡坡坎坎,高低起伏,一路“翻山越岭”后,看到了几棵大树,以及大树掩映下四层高楼,楼前下一个大坡后是一大片平地,零星有些荒草,再往前就到了之前看到的那片草地。视线再往左前移点,终于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最繁华的地方。一条水泥马路(就是之前看到的右岔道),路两边有两排直径10多厘米粗的法桐树,路的另一边有四五栋红顶楼房掩映在绿绿的树荫中。再过去,围墙外槐云村,道两边是一个小市场,每逢周六都有集市,嘈杂、拥挤、脏乱。

这些就是我对当时分校的第一印象,心中确有凉凉之感。

    这之后还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去教室经过那条“羊肠小道”,时不时会遇到路边窜出的蛇、蹦出的青蛙、逃窜的兔子,有些胆小的女生都不敢从那走;大四毕业生毕业档案中有威海分校字样而导致找工作时先被录取,而后又被退档的现象;我们后来者与原有学生文化的不融合,一些老师认为我们这些人事多,不服管,难伺候,是刺儿头,而有些学生又认为老师不尊重学生,颐指气使,有家长作风,等等。

    其实这些事情,当年的我并没有太多关注和深思。作为学生干部,我很快就投入到学习和学生工作中。因为97级新生几天后就要入学了,除了学习外,我要协助开展迎新工作。以己度人,为了减少新生的不适感,我们借鉴了本部迎新工作的经验,营造了热烈喜庆气氛,同时在细节是也做到了无微不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后来,在许金霞、王彦岩、赵立军等老师的带领下,与裴新军、冷传伟、曹立波等同学积极将本部学生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分校中推广开来,而且筹组了车迷、摄影、书画、羽毛球等协会,迅速使分校的学生工作更加丰富和活跃,这也应该算我作为哈工大人为学校作出的一点贡献吧。同样也要感谢母校和各位老师给我创造的这些学习锻炼机会,为我的能力提升和未来的人生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7月3离校后,我进入一汽轿车工作。20081月曾因招聘回过一次威海,学校的变化太大了,静谧而不失优美,现代而不失古朴,恢弘中更显大气,华丽中更富底蕴,简直让我感叹和震撼。短短几年时间,母校已经彻底“变脸”,几乎找不到我在校时的影子了。破旧的食堂没了,秃秃的山坡没了,低矮的围墙没了,泥泞不平的道路没了,吓人的蛇没了……取而代之是高耸的大楼,明亮的教室,整洁的食堂,恢弘的主楼,精美的华表,平整的道路,茵茵的草地。看到这一切巨大的变化,当时心里都萌动出一丝重回校园的冲动,也生出了深深的自豪,升起了由衷的敬意。“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在哈工大的建设史上,前有800壮士,今有万千英豪,有这样“可爱”的老师,世界一流名校梦还会远吗?

匆匆间,毕业16年了。这期间,对母校的眷念始终不曾忘却,与各位老师的联系也未曾断绝,母校的一草一木我还清晰地记得,母校的每一条信息也会让我心潮澎湃,久久难平。每当有老师莅临,只要我知道消息必去探望。每当有所求,我也必当尽力去做。虽然不能像耿昭杰等老学长那样为母校做出巨大贡献,但我会竭尽全力为母校尽到绵绵之力。因为我心中有梦,愿母校明天更美好。因为我感恩,您在我心中永远圣洁!

(作者杨云轩,汽车学院954301班毕业生,现就职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