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2014 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经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组织常务理事、理事、同行领域专家及相关单位,经过广泛推荐、专家评议以及投票排序,评选出“2014 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1.国产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通过4500 米海试验收

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国家863 计划重点项目科研成果,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系统规模和下潜深度最大的无人遥控潜水器。2014 年通过了863 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的海上试验验收。海马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突破了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的相关核心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是我国深海技术装备领域继蛟龙号载人潜水之后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
我国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水下滑翔机

2014 年我国突破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滑翔机海燕。该成果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多项纪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有效推进了我国水下滑翔机的实用化进程。海燕目前已应用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监测、南海环境调查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海洋国防建设,在海洋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
全球及中国近海海底地震监测系统搭建完成,我国初步具备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的自动化监测预警能力

为有效应对海啸威胁,我国组织实施建设了25 个海啸预警宽频地震台,搭建了全球及区域海啸地震自动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全球中强海底地震震源参数的自动测定,首次发展了海啸数值预报并行计算模型,构建了囊括7 万个海啸传播情景的定量海啸预警数据库,布放维护了我国首个南海海啸浮标,发展了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上述研究成果的集成和业务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初步具备了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的自动化监测预警能力。


4.
我国实现自主卫星的大洋渔场信息获取、服务及集成应用

基于自主卫星的大洋渔场信息获取、服务及集成应用项目,首次突破并实现了遥感、导航及广播通信等卫星在大洋渔业产业化中的集成应用技术,实现了大洋渔场环境产品的全球覆盖,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多遥感因子的高精度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生产应用服务系统,在全球3 大洋11 个渔场开展了应用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我国南极科考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第30 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抵达我国船舶当时为止到达的最南纬度75 20 分。考察队在南极地震观测仪器布放、生态与环境考察以及陨石与生物标本的采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南极建成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泰山站位于中山站、昆仑站之间,是重要的中继站和夏季站,也是开展南极内陆科考的重要支撑平台。


6.
我国首次进行三百米饱和潜水作业

中国首次300 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英等发达国家之后第9 个具备开展300 米深度潜水作业能力的国家,这对提高我国水下大深度抢险救援、海洋工程深潜水作业和高效处置水下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拓展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7.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气候变暖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科学家和国外学者合作研究了导致过去十几年间全球表面温度上升速度减缓的原因,并在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行星中的热量分配导致全球变暖的减缓与加速》的文章。该研究得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北大西洋北部海水温-盐持续上升,促进了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加速了向深海的热量输送,从而减缓了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这一结论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并未减缓,只是热量在气候系统中分配发生了变化,海洋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8.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颠覆性理论:光滑洋壳的俯冲较粗糙洋壳的俯冲更易产生毁灭性的海底大地震,引发国际关注

板块汇聚边界的俯冲带大断层可产生对人类毁灭性的地震和海啸,其中俯冲断层强度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家开展危险性分析和减灾设防工作的重要依据。传统观点认为粗糙板块(如海山)俯冲会造成强断层并引发大地震,该研究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有大地震发生的俯冲断层较蠕变滑动的俯冲断层强度更弱,并提出俯冲洋壳的粗糙程度控制着俯冲断层的强度及地震活动性,光滑的俯冲洋壳导致更弱的断层并可产生大的地震。


9.
我国科研人员在石油降解微生物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科研人员在石油降解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在Nature Communication 上发表了题为《柴油食烷菌长链烷烃的代谢网络研究》的文章。该研究对于不同有机污染物吸收与降解机制研究有普遍性的参考价值,对于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开发石油烷烃的生物传感器以及高效石油降解菌剂有着里程碑意义。


10.“
蛟龙号首次下潜到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区作业

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备选作业海区开展了2014 -2015 年下潜任务,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印度洋下潜,也是首次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活动热液区开展深潜调查。本次下潜获取了大量热液区及附近区域生物,获取各类玄武岩等样品。下潜作业完成了潜水器技术状态复核,为该热液区热液活动、生物群落等研究提供了全新资料,同时对认识全球热液生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