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要高学历更要高职业标准
 

中国青年报2013129日讯(若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恐怕是国内很多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最真实写照。工作量大、待遇低、前途迷茫,已被喻为压在辅导员肩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正是这不起眼的职业,近年来,岗位要求却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高学历者的青睐。

  据悉,日前,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2013年辅导员招聘公告,公告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是原则上为全日制博士学历,并强调应聘者的本科出身是985211院校。此外,扬州大学2013年辅导员招聘笔试也已举行,此次招聘20名辅导员,却有1332人报名参加,其中有10多名博士生,而大部分硕士生都来自985高校,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这两所大学可谓是辅导员招聘中典型的代表。如今,若想在高校谋得一份辅导员工作,要跨过的门槛越来越高,求职者中似乎硕士是基础,博士很常见。这究竟是人才浪费还是在培养精英?辅导员这门职业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尽管辅导员职业的定位是人生导师,甚至被比作导航者,要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提供专业性指导,但是,在很多高校里,辅导员每日所从事的工作却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依然摆脱不了保姆的角色——大到考试作弊,小到迟到旷课,从课堂学习到课余生活,从个人安全到宿舍卫生,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手机24小时开机,学生一个电话可能就要赶到宿舍,甚至还要不惜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辅导员要管的事情太多,范围太广,几乎没有边界……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都是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走上辅导员岗位的,但是,随着琐事的折腾,精力的耗费,多少都会对这个职业产生越来越沉重的倦怠感。此外,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环境中,学工的地位更是排在科研和教学之后,想想职业前途和方向,似乎一片迷茫,便会从心底对这个职业缺乏认同感和成就感。所以,一些院校的辅导员不过是流水的兵,大多是个过渡性工作。

  以上可以说是我们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最真切、最普遍的认识。总体来说,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边缘化、离散型的非职业化、非专业性的状态,还不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公认的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

  寻找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对于辅导员自身来说不仅需要热情,还需提升工作技能和责任感,而对于学校而言,也要为辅导员探索和提供专业化发展之路。

  所谓职业化,它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笔者以为,一方面,高校有必要构建辅导员职业的标准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可以参照,实施辅导员就业准入制,确立其独特的职业地位,以增强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要提供辅导员专业建设的平台,使得学生事务成为一门科学可以研究,使辅导员向学生职业发展教师、心理发展教师、学生宿舍辅导员等方向转化和提升,使之更加多样化,将辅导员从全能型的保姆中解脱出来,更具专业性,为辅导员培训、学历、职称晋升开辟通道,使其稳定下来不断地求发展。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