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先锋】他将微笑定格在师生心中
 

他将微笑定格在师生心中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于周晓

在他生命最后的第62天,他还微笑着主持召开了学院工作会议;

在他生命最后的第34天,他还微笑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畅谈人生;

在他生命最后的第27天,他还微笑着用电话向学院两名入选“十佳大学生”的学生表示祝贺;

在他生命最后的第3天,他仍然坚持微笑着同前来探望的院领导交流工作上的事情;

20125191438分,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于周晓同志的微笑定格在师生的心中,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挚爱的同事和钟爱的事业,享年48岁。

噩耗传来,全校所有认识他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惋惜,纷纷以不同形式缅怀和追忆这位无论何时都笑呵呵的好同事、好老师。

默默坚守 他为学校发展无私奉献

他是学校早期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之一,从校办工厂技术人员到专业课老师、后勤管理人员到基建科科长,再到学院党委书记,24年里,他将毕生的汗水和心血都洒在了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1988年的威海校区刚刚创办3年,缺人缺钱缺物资的重重困难正在考验着创业者们。12月,还在哈工大材料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于周晓,在导师的推荐下来到了这个边远的地方。退休教师顾云飞回忆说:“当时学校刚刚迎来第一届学生,因办学资金短缺,学校决定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厂,用技术投资的方式为办学筹措资金。”就这样,从哈尔滨来到威海的于周晓,被学校派往一个更加偏远的地方——荣成县活络扳手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人员。工厂的条件特别艰苦,没有专门的宿舍,他们就在办公室里放上一张木板床;冬天没有暖气,他就在屋子里生一个小炉子,一床装了苞米皮的褥子和薄薄的棉被就是他过冬的“装备”。在这么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于周晓无怨无悔地坚守了整整5年,直到1993年才回到学校。

回校以后,于周晓先在热加工教研室教课,后被安排到总务处负责学生食堂的管理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998年,于周晓调任基建办公室主任,承担起一大批基建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基建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参与了主楼、广场、大门、5公寓、6公寓和161720号教工公寓的设计、审批和施工。从办理项目手续到落实工程方案,从一袋水泥的标号到一砖一瓦的质量,他都负责任地把好关口。于周晓的爱人回忆起那段时间时说:“他没日没夜地盯在施工现场,天天在外奔波,一年穿坏几双皮鞋。原本很白的皮肤就是在那些年晒黑的,一直没有再变回来。”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林洪进当年与他同住一间单身宿舍,俩人有着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他来学校24年,先后待过多个部门、干过多种工作,从来没听他抱怨过,领导安排什么工作都踏踏实实干好。”在林洪进眼里,于周晓随和包容,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周玉生是于周晓当年在哈工大读研时的师兄,来威海工作后又同在一个教研室,后来同为学院的党委书记。在多年的相处和交往中,于周晓爱校爱岗爱学生的工作态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周玉生说:“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做院里的党委书记,于周晓都踏实肯干,而且他的踏实肯干并不是‘傻干蛮干’,他有思想,有创新,多项工作都是‘开校内之先河’,特别是党建和学生工作更是颇有建树。”

为了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于周晓多次找校领导争取学生的实验室、老师们的教学和科研用房,而他自己的办公室却只有十几平米大小,除了办公桌椅、电脑和简单的文件柜、沙发,连空调都没有。为了让新引进的老师安心工作,他热心解决家属工作安置、孩子入学等问题。而他的爱人自05年就下岗在家,没有正式工作,他却从来没有跟领导提起过。“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学生身上,他觉得工作都是应该做的。”于周晓的爱人刘桂荣唯一遗憾的,就是没能照顾好他。08年春节过后于周晓瞒着大家到医院做了脾切除手术,由于忙着开学后的工作,伤口还没有愈合他就提前出院。直到去世后给他换衣服时同事们才知道这件事,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潸然泪下。

201111月,身体不适的于周晓被查出肝癌晚期,当时正是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筹备的关键时期,作为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主要成员,他拖着病体与同事一起完成了报告的起草、修改等大量繁重的工作。20123月,党代会召开前夕,身体已极度虚弱的他还坚持主持召开了学院的预备会议。

在他生命中最后的那段日子里,面对来探望自己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于周晓说的最多的还是学校的发展,学院的工作和学生的考研、就业。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他在医院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学生传授复试经验,并帮着联系导师和以前考入的毕业生。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蕊预产期快到了,他多次对前来探望的副院长初佃辉说:“这段时间黄老师为我分担了不少工作,我6月份一定要出院,让她好好休个产假。”直到去世前三天,他还不无遗憾地说:“看来我是出不去了。黄老师的工作,我不能替她了。”

胸怀大局 他是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经历了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几次分合、院长的几番更替,用自己的付出为学院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他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中屡开先河。

20036月,于周晓被任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从党委副书记到书记的9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的几次分合、院领导班子的多次调整,在这些事关学院发展的重要时刻,他总是以维护团结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推进学院的平稳过渡和健康持续发展。

副院长初佃辉与他一起相识共事近20年,在回忆起和于书记一起搭班子的日子,初佃辉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前些年,学院院长由校本部计算机学院院长徐晓飞兼任,由于徐院长大多数时间都在本部工作,他不仅要做好书记应该做的事情,同时还要承担院长的部分工作。面对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他和班子其它成员一起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大家积极投身学院发展,使学院各项工作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良好势头。

他利用院长在校本部工作的优势,积极协调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把校本部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引进校区,为拓展学院的发展空间争取更多有利条件。他求贤若渴,多次与其它院领导奔赴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吸引人才。青年教师董开坤是国家信息安全专家方滨兴院士的学生,说起于书记对人才的尊重,董开坤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我从北京飞到威海机场时,看到一个大高个子举着牌子接我,当时认为他可能是院里派来的普通老师,根本没想到于书记会亲自到机场接我。”这几年学院新引进的教师王佰玲、李斌、张兆心等来校工作时,于书记都是亲自到车站、码头和机场迎接。

他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对院里年轻辅导员的成长也是尽最大努力创造发展空间。20064月,学生工作处准备调辅导员王瑞玲到机关工作,由于学院辅导员严重缺编,王瑞玲还是希望留下来工作,可于书记却主动做她的工作:“学校需要比学院更重要,而且舞台更大,在机关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我忙点累点没关系,只要你们能进步我就高兴。”2010年底,学院的学生已达700多人,而学院只有两名辅导员。当学校选派辅导员岳彩领到文登团市委挂职锻炼时,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能离得开,可于书记坚决支持他去:“有机会到外边学习锻炼是好事,有利于个人今后的成长和进步,你的这摊工作我来撑起来。”

作为学院党委书记,党建工作是他的本职工作。多年来,他通过创新实践,在全校率先提出“一个支部带好一个班级,一名党员带好一个宿舍”的工作理念,率先实行“班级建设目标责任制”,率先实现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建到班上,率先完成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率先尝试在学院建立分党校。他还把打造这些“率先”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完成了《高校建立班级党支部的思考与探索》、《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及党支部的建设》等近30篇研究论文,以突出的工作业绩被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心存大爱 他是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全院不同年级900多名学生,他能喊出大多数同学的名字;他对每名特殊学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他被同事们戏称为“正处级辅导员”。在学生眼中,他如父亲般温和慈爱,亦师亦友。他的离去,让无数学子心痛和惋惜。

时任计算机学院辅导员的王瑞玲至今还记得于周晓初到学院时的情景:“当时正是毕业生离校前夕,事情特别多,于书记一来就马上投入工作。”为了尽快熟悉学生工作,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虚心向年轻的辅导员学习取经。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有学生到办公室办事,他会热情地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天;路上遇到认识的学生,他会主动打招呼问长问短;他对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更是关怀备至,始终以父亲般的慈祥温暖着这个特殊群体。

已在中兴通讯公司工作的03级学生秦亮,报到时曾因交不上学费和录取专业不理想打算返回复读。于书记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从国家的助学政策到学校的困难补助,从专业的发展前景到未来的就业趋势,苦口婆心地谈了整整一下午,终于让秦亮放下了思想包袱,愉快地留了下来。在秦亮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于书记帮他规划学业方向,帮他解决生活困难,帮他释解思想困惑,帮他成功走进了IT知名企业工作。

家境贫寒的08级学生程亚楠,永远忘不了来校报到那天的情景:“那是在绿色通道办理助学贷款,于书记和蔼地问我们吃饭了吗,住的地方找到了没有,得知我母亲身体不好,书记亲自帮我办好了手续,让我快带母亲回去休息。”后来,于书记偶然得知生活俭朴的程亚楠从未吃过肯德基,他就像父亲一样带程亚楠来到学校附近的肯德基餐厅,一边吃着汉堡一边谈着人生。

每年新生入学前,他都会提前翻阅每一份新生资料,事先了解每一名新生的基本情况,他对学生的了解胜过家长,他与学生的感情超出亲情。在同学们的心里,于书记像一位慈爱的父亲,更像一位知己的朋友。他的倾情付出也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和尊重。许多学生遇到问题给父母打电话商量,家里人总是会说:“这个问题我们说不清,还是去找你们于书记商量吧。”

09级学生刘俊辰是位多才多艺又贪玩的男生,还在基础学部时就成了于书记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每周都要发短信提醒他好好学习。由于刘俊辰平时参加活动较多,学习成绩一度下滑,于书记亲自帮他制定学习计划,跟踪监督他的学习情况。刘俊辰曾流露过跨专业考研的想法,办事认真的于书记不仅帮他分析形势,还专门打电话了解那所大学和他想考的专业情况,帮助刘俊辰做出正确的选择。

哪名学生学习有进步,哪个学生要考研,哪个学生想出国,哪些学生是重点培养对象,哪些学生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人,这些都装在于周晓的心里。为了学生,他每晚都要在办公室等到学生晚自习后才离开,因为去办公室找书记聊天早就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书记房间的灯光已经是学生心中的“阳光”。为了学生,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学生会发短信与他交流思想,他的回复总能让心中有疙瘩的学生豁然开朗。为了学生,他注册了人人网,开通了飞信,以便及时与大家交流沟通,许多学生都为自己在过生日的那天能收到书记的祝福短信和网上留言而感动不已。

他尊重每一名同学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成长潜力,对学生的发展总是给予帮助和鼓励,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的周江涛、肖文静、李海军都是他发现和重点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在于周晓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计算机学院近年来涌现出了17名十佳大学生,有6个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

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们是于周晓心里另一个重要牵挂。不管出差走到哪个城市,他总是首先联系那里的毕业生,把大家聚到一起请大家吃饭。在他的电脑里,有一份精心整理的毕业生联络表,计算机学院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一览无余。期间有学生因研究生毕业、换工作等联系方式有变动,他都会及时修改和调整。每次与别人说起那些毕业的孩子们,他都如数家珍。

得知于周晓生病住院的消息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乱了阵脚”。在深圳读研的07级学生官山专门建了一个QQ群,名字就叫“回威海看书记”。在这个群里聚集了200多名在北京、上海、哈尔滨、深圳、天津、济南等城市工作或读研的毕业生,还有部分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做毕业设计的08级学生。大家通过QQ群保持联系,时刻关注着于书记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今年4月,许多同学想一起回来看望于书记,但考虑到书记的身体状况,后来决定各地派出一两名代表回来看望。正在北京做毕业设计的08级学生范国涛也和学长们一起回到威海。说起在医院见到于书记时的情景,范国涛几次泣不成声:“看到书记那么高大的人躺在病床上,瘦得皮包骨头,说话有气无力,还那样笑呵呵地跟我们说话,我心里真的特别难受。”

于周晓的微笑,就这样定格在他关心过的每一名学生心中。

520日,得知于周晓书记去世的噩耗,傅泉生、吕品、李金山、范国涛等同学连夜从各地赶回威海,只为了参加21日的追悼会,见书记最后一面。

得知于书记去世的消息后,同学们纷纷在人人网、观海听涛等发帖,追忆和悼念这位心里永远装着学生的好老师、好书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深切哀悼于书记……”

“在遗体告别会上看到书记静静躺那,想到书记再也不会站起来跟我们唠嗑,我的泪水忍不住肆意流淌……”

“想着书记的音容笑貌,似在昨天,那些记录我们青春的日子,于书记督导我们,书记安息,您的学生已遍布华夏大地。”

“愿为学子架人梯,于公于私心常系。周日辛劳无怨悔,晓风残月斩荆棘。一朝忽闻君不在,路寻忠魂梦中来?走沙飞石天地崩,好叫众子释悲怀!”

48年的人生旅途,于周晓用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乐章,用踏实、奋进与无私诠释了哈工大人的责任与使命。24年来,他将自己的热情与心血播洒在威海校区的每一寸热土,用爱心和责任温暖了无数学子的心。他是许许多多哈工大人中的一员,他是威海校区创建者的代表。正如青年教师董开坤所说:“于书记身上体现的是威海校区的创业者精神,兢兢业业,务实肯干,顾全大局,不讲条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一大批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校区由当年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万人大学。”

斯人已逝。于是,此后日月周转,再无春晓。

  ·记者 隗海燕 张玉芹/文·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