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迟乐军教授

甘当学院建设的垫脚石

——记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迟乐军教授

 

19827月,刚刚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迟乐军来到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1985年至1988年,因工作需要,他又到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再次回到齐轻工任教。这期间,他两次东赴日本,其一是作为齐轻工赴日访学第一人,到日本本国十河计算机株式会社从事校企合作,开展软件外包工作的尝试;第二次是经国家基金委批准,到日本筑波大学电子与情报工学系网络研究室作访问学者。在这个号称“日本硅谷”的地方,迟乐军从事无线移动网络性能优化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由此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

 

2004年迟乐军来到哈工大(威海)后,任软件学院副院长,后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常务副院长。因王亚东院长兼任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长驻哈尔滨,迟乐军不得不担负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行政事务等学院里方方面面的工作。

 

2006年迟乐军与哈工大校友、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联系,在方院士的支持下,建立了哈工大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威海分部,为教师、学生搭建了很好的研究和学习平台,吸引了董开坤、张兆心、王佰灵等一批优秀博士来威海工作;科研设备也从无到有,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购置了价值约一百四五十万元的开发平台设备,为顺利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实验室在研的主要项目有“高性能大规模网络行为模拟系统”,这是科技部863“十一五”重点项目“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及系统”的子项目之一,主要是根据病毒机理和特征来模拟真实网络受攻击时的情况,从而对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准确分析与预测。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09年整体联调后还要在2010年试运行一年。因时间紧,要求高,目前迟乐军把大部分科研精力都投入这个项目中。

 

作为学院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迟乐军一直把凝练方向、整合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计算机学院建院时间不长,科研方向分散,研究课题横向多、纵向少,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项目规模都有待提高。经学院多次研究讨论,凝练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心、企业智能计算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多媒体、生物信息与医学图像处理等四个研究方向,逐步建起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近几年来,计算机学院科研氛围日渐浓厚,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科研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突破。

 

在教学方面,迟乐军考虑得更多。因为每年有接近60%的学生报名考研究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打牢基础,把理论课开足,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因此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反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迟乐军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考虑根据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分流学习,使得计划考研的学生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计划就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一个尝试吧。”

 

对于教学,迟乐军有自己的理念。学生经常跟他说:“老师,你讲课和别的老师不一样。”迟乐军讲课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喜欢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讲解这个知识点是怎么来的、怎么用,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他说:“‘教育’包含‘教’和‘育’两个方面,因此我上课时不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经常和学生探讨品格塑造、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等话题。”他给本科生主讲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曾经把大二、大三的几个学生组织到实验室,给他们一个题目,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协作,几次讨论后,学生的分析思路清晰了,敢于表达了,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加。他经常跟周围的老师说,学生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也需要在学校、老师等方面查找原因。

 

计算机是个非常“时髦”的学科,必须不断更新,紧跟潮流。迟乐军讲到,比如“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上最好就不能叫“××数据库”等,因为很快就会过时,可以考虑叫“主流数据库应用技术”,以便随着新兴数据库工具的出现,开展教学与培养工作。为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师需要经常与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联系,了解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压力很大。

 

计算机学院共有38名教师。不仅要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718名本科生和49名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全校其余各专业160个小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C语言课程,还有数学系和管理学院等其他专业的各类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同时,因为很多课程都有上机实习环节,计算机机房的使用和维护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作为主要领导,迟乐军深感工作的压力。但他说:“为了学院和学科的发展建设,我愿做一块垫脚石,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记者  张玉芹  /图·

 

 

 

 

文章发布员:隗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