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社会“共享”尚难

《大众日报》2009年4月28日报道:

(本报记者 彭辉 本报通讯员 胡永河  季振兴 )
   ●许多市民为何处借书、读书犯愁,高校图书馆却有很多图书处于“休眠”状态,有的甚至从买进到淘汰,从未有人读过。

    ●大量社会读者涌入阅览室,无疑会挤占高校学生空间,增加图书馆人员的工作量,全面开放尚不现实。

    3月11日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威海职业学院3所驻威高校图书馆正式向部分社会读者开放,只需办理一张借阅证,就可从任何一所高校借阅图书。

    少数人已“尝鲜”

    哈工大(威海)图书馆现有藏书40万册,电子图书 82万余册,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 42种。 学校针对一些与校方开展技术合作的企业推出了“校外借阅证”。“许多企业在我们学校查阅到了急需的技术资料,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哈工大图书馆馆长盖玉先说。

    曾有一家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急需一种参考资料,当时馆中没有此类藏书,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采购网络买到这批书,借给他们,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了增加馆藏,我们经常搞各种调研。企业的用书需求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可以帮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购书、藏书。”盖玉先说。

    全面开放尚不现实

    高校图书馆开放的消息传开后,在威海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符合条件的社会读者纷纷报名。在3月的20天时间里,哈工大(威海)已为 200多名社会读者办理了借阅证。“ 现在社会上要求办证的人很多,说明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很有必要,但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盖玉先说。目前,学校图书馆共有500多个阅览座位, 200多个电子图书阅览座位。每逢节假日,大量社会读者涌入阅览室,无疑会挤占本校学生的空间,也会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次威海驻地高校图书馆并不是全面开放,“应该讲,广大中小学生是对图书需求最为旺盛的一个群体。但在开放中,经过反复讨论,觉得以目前图书馆的接待能力来讲,对中小学生开放并不现实。”盖玉先说。

    “社区图书馆”呼之欲出

    “让资源‘活’起来,让每一本书都有读者,让每一个读者都有书读,这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哈工大(威海)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的郝冬冬老师说。

    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但由于只服务于本校学生,受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很多图书处于“休眠”状态,有的甚至从买进到淘汰,从未有人读过。而社会上,许多市民为无处借书、 读书而犯愁。 巨大的反差,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共享显得尤为必要。而受现有条件的制约,要想实现高校图书的完全社会共享,让社会读者都涌到大学里来借书、读书是不可能的。在此背景下,通过建立“社区图书馆”让市民在社区里共享高校图书资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图书馆已成为社区文化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区图书馆’并不是要把高校图书馆搬到社区,而是通过建立图书信息共享网络,市民在家中即可通过网络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查阅并提出借阅申请。 高校图书馆建立图书物流中心,通过物流配送的形式将市民所需图书送到各‘社区图书馆’。”这是郝冬冬对“社区图书馆” 运作方式的设想。而要实现这一设想,相关软件的开发、社区阅览室的建设、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