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耳:异国连攻三学位

威海晚报》2009年3月17日报道:

 

刘耳:异国连攻三学位


□ 本报记者 付婷婷

  “物理学让我学会了思维要严谨,逻辑要严密,这种思维方式对我后来其他学科的研究有很大帮助;生物学为我思考社会学的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一些理论范式;而社会学、古代文学则是我所钟爱的,是我的兴趣所在。”在哈工大(威海)人文学院,院长刘耳的求学经历常引起学子们的兴趣。近日,记者在哈工大(威海)见到了刘耳教授,倾听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求学历程。

       高考阴错阳差结缘哈工大

  在刘耳教授的办公室,伴随着窗外暖暖的阳光和鸟儿的悦耳鸣叫,刘耳谈起了他与哈工大结缘的故事。

  1982年,刘耳顺利通过了高考。填报志愿时,考虑到就近入学,他的第一志愿是四川大学物理专业。到八月份,班上不少同学都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迟迟没有消息。后来从县教育局传来了坏消息:虽然成绩全县第一,但因眼睛高度近视(已达600多度),他没有被所报的重点大学录取,只能上省内的师范院校。

  一家人觉得成绩既然不错,还是应该争取上重点大学。刘耳的哥哥来到各高校在贵州的招生处,了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贵州的招生还没招满。原来,哈工大虽是名校,但由于地处寒冷的北方,当时让很多贵州考生都望而生畏。哈工大的招生老师对刘耳的哥哥说:“眼睛近视,像精密仪器这样的专业是学不了了,但完全可以到基础部学习物理专业。”于是,原本完全没有考虑北上的刘耳转报了哈工大技术物理专业,并顺利被录取,也从此与哈工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一时赴美留学

  “大一时我能幸运地被选派出国留学,是哈工大给我的机会,对此我一直念念不忘。”刘耳说。当时,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美国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学校已在积极争取中国留学生。

  “然而,国家当时派遣的留学生主要是研究生 (如通过由李政道发起的CUSPEA计划派出的学生),而基本上没有本科生。”但美国麻省的菲利普斯学校却通过一位哈工大校友联系到哈工大,希望双方能建立长期的交流关系。菲利普斯学校是一所享有盛名的私立高中,以高质量且富有特色的教学著称。哈工大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从1980年起,每年从大一新生中选拔3名优秀学生送往该校。

  1982年新生入学时,哈工大也从中选拔了3名学生派往了美国,不过新入学的刘耳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由于贵州的录取分数线相比于教育发达的省份的要差不少,以刘耳的高考成绩是完全无缘于这样的机会的。不过,刘耳入学后安心求学,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却成了全专业第一。

  这时,机遇再一次倾向了刘耳。菲利普斯发现哈工大从新生中派出的学生到美国后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哈工大从学过一年的学生中选拔交流学生。这样,82级的学生就多了一次机会。基础部推举了刘耳,跟来自其他系的6名同学一起参加考核。考核的形式是用英语进行的面试,一下子难倒了一些同学,而刘耳却从中脱颖而出。就连面试的老师都很诧异他怎么会用英语说出“水浒传”这个词。原来,从中学起,刘耳便对英语下了很大功夫,除了课堂知识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看了一些英语课外读物。就这样,从7名学生中选出的3名中就有了刘耳,他们于1983年9月被送往美国菲利普斯学校,踏上了异国留学的征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刘耳建议当代学子们要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因为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异国苦读连攻3个学位

  回忆自己异国求学的历程,刘耳认为那是自己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从1983年赴美留学到1996年回国任教,13年间,除了两年的工作积累以外,刘耳经历了一次读本和两次读研,先后拿到3个专业各不相同的学位。

  来自哈工大的3名学生是以高四即高中最后一个学年的学生身份进入菲利普斯学校的。美国的教育体制比较灵活,可以照顾到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在菲利普斯学校,有不少课程相当于大一或大二的课程。学生学了这些课程,再通过一定的考试,上大学后就可以免修。由于基础较好,刘耳很快就跟上了数理化方面的课程。生物、历史、文学课要难一些,但他也通过了各科考试。高考后,他顺利地被芝加哥大学物理学专业录取。

  在芝加哥大学古老而又美丽的校园中,或背着书包健步如飞地奔向课堂,或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中刻苦钻研,或是坐在宿舍外的草坪上细细品味自己喜欢的书……直到现在,4年的本科学习生活片段刘耳仍历历在目。本科毕业后,刘耳紧接着又读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学硕士。当被问及读本及读研的费用时,刘耳说:“奖学金加上业余打工赚的钱足够支付我本科与读研的各项费用了。”

  毕业后,刘耳又将求学目光投向了社会学这一综合性学科。由纯理科转向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以应付GRE考试,还需要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拓展。同时,生计也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刘耳在美国教育促进中心找到了一份办公室职员的工作。两年的时间内,他一边工作,一边大量读书,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回忆那个时候的生活片段,刘耳不禁微笑起来:“那时候我租别人的房子住,房东的儿子在一家社区大学上学,却不爱读书,图书卡从来不用。这就便宜了我:他交学费,我却在晚上和周末用他的图书卡去泡图书馆,免费读了不少书。”1991年,刘耳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专业所录取,并于1996年毕业回哈工大任教。一晃,又是13年过去了。

  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国外的那段求学经历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哈工大任教以来,我也试着将这种方式教给学生。”刘耳说道。

  刘耳教课时,常常会给学生出一些研究性的小问题,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再回答这些问题。刘耳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励学生勤思考,有助于他们思想的成熟。这方面对学生的考核,刘耳最初将比重设定为占成绩的20%。然而,经过试验后他发现,中国学生还不是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但刘耳没有放弃,尝试着将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降到了10%。“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教学我会坚持下去的。”他说。

  刘耳说,学习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兴趣。1996年回国后,刘耳又读完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细读他的各类作品可以发现,他的研究中体现着对社会、对人文、对环境等现象与问题的深刻思索。而与他交谈又了解到,他的思索不只是为学术而思索,而是已经内化为一种习惯。刘耳常试图引导学生认识这样一点:不同学科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勤思考,细分析,就能触类旁通。“希望我的学生学识渊博,希望他们无悔于大学生活。”结束采访时,刘耳说出了自己对学生的殷殷期待。

文章发布员:系统管理员